「Last Diary」Self-critical Essay

In the last month, I finished my individual project Puzzle in Dream. It wasn’t perfect or even may not so good, but I really enjoy my work. I think it’s a delicate work and needs the readers really put themselves into it and be in the imaginations to sense the order and ideas telling by narratives. Just like being in a dream, you let things happened, seeing all the metaphors from your hidden self and the world. It’s also the one that most speaks for me, I totally wrote it for myself.

I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writing the theme by reviewing what I had written and what I was interested to write. All the ideas showed me these keywords—— solitude, imagery, love, and struggle. Related to my previous writings, I always tried to show how I was thinking about and what I had gone through in a deeper layer of reality. I decided to keep this try and focused on how my work could express the abstract ideas this time, and I would think less about how others would read it or how to make it good for most readers.

 After writing some pieces of works, I found although they were telling about different feelings in different events or places, they formed the big image of my life these days magically, they were like pieces of puzzles that revealed the riddle in the end. Therefore, I integrated them into one long poem.

I named it Last Diary, it was exactly a diary that recorded my inner world in this period of time. Reading it was like starting an introverted journey. The main body of the poem was the timeline. To start, “I” was first sitting in a classroom, it’s a place where my life in reality start, then it showed what I was experiencing in my daytime and create the tone of the whole work, it was grey and depress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longing. The smoke, the main clue, also appeared in this part. In the setting, the poem.

In the end, I came back to the reality. The smoke was still rising, it connected the two side of the world, and you can view it as a window to the abstract world. I felt warm in coldness while being with the smoke, it seemed that the smoke was standing on my side and reminding me of the world and also the precious heart of mine.

I really learned a lot in this project, I will keep going and studying. In the future, I will also try to think more about how to make more people understand my work. Thanks for the course.

self-evaluation

在这一个月里,我完成了第一个个人项目Navigator。

首先是在课上同学们分享了大家各自对墨文给的主题explorer的理解,大家大多认为探险者是开启一段扩张,崭新的旅程。我对探险者的看法和大家不太一样,这样的对照帮助我更好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思考方向,开始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

接下来我从探险者开始发展思维做了脑暴,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范畴,写下的都是我近期发现的,对我来说重要,有分量的东西。再整体去看,我发现了其中不同的内容都主要是三类,一个是我秉持的,想要和尊敬欣赏的,一类是我感到厌恶和批判的,两种极端不断往复来回,背后出现的词语是对抗,或者也可以称为自救。就这样,我在做什么,项目要做什么变得清晰了。

怀着对自救这个词语的留意我继续生活,经过了一系列的自我发展,最后时间差不多时我正失去了一段满足的时光,回到之前让我去自救的环境里,我积累的也差不多了,不管是从完成作品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我都有很强的意图去制作终品——我想要抛弃之前的对抗的态度,直接创造出一个新的时空,一个应该出现却没有存在于学习生活的时空。

对于我作品时空的特殊性,我从在探月地点的选择开始实验,最先考虑的是怎么让它能够及时在日常出现,帮助我进入其中,后来觉得这样有点“滥竽充数”,对它的依赖和需求就不是一个自由有神的状态。我选择了天台,一个本身于日常不交织的地方,它自带的空间属性也不需要我再去创作,走进它给了我,我的作品更多。其中最冲击到我,随后令我惊喜的是它的广阔,真实,冰冷而汹涌沉谧一下子全部袭来时我感受到恐惧。黑夜,强风,冷气,无限,未知,一切都震耳欲聋,带着极强的密度和庞大的存在力,我刚开始都能清晰地听见心跳的声音,每一个再朝外走的动机都被一股挤压的力顶住,让我被往回推,但我也感到兴奋,伟大带来的兴奋和奇怪的归属感。刚开始需要坚持一会儿,之后就感受到的就都是自由,生命的强度,归属感,混合在一起有些奇怪我很难描述。联系上在同学在看我拍摄的视频时觉得像鬼片,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于我当时感受到的相同的恐惧。

作品的制作部分,通过一些装置调查,我发现纱,丝绸之类的物品中能够存在一种非常微妙的东西,很适合用来做我的材料。然后我又收到天空中不断升起的烟雾启发,想做出类似的形态,让它飞上天。最后用风筝也比较顺利的实现了。

在整个过程中我不太有什么具体的实现全盘规划,差不多是确定一个点后根据它发展下一个,所以也没有什么失望的和没做做成的,也比较顺利。可以优化的就是我的风筝应该更大,视频的拍摄本来还有白天的部分,因为时间关系没做成。还有本来打算就让它飞走,因为技术问题也不需要了。这里我也反思我在最后作品的实际制作和做好后就没有之前那么热衷把自己投入进去了,可能是因为有同学跟我在一起帮忙有些干扰,可能是我已经完成了这个时空的创造,也有可能是这个它还没有那么好所以我有点敷衍了。

「作品」

这是我生活的地方

组织24小时包揽了生活,量规规范了价值,自我评估向系统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学是必要的程序,话语权,也就是自主权不再自主而需要付出价值才被允许,他们把这称为成熟

吵闹,琐碎,分裂,繁杂,无尽的义务伴随这无尽被规定的权利。

从时间开始,均质化。花的一生是从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到死亡。另一种被面临的一生是6岁该成为小学生,12岁要成为中学生;21号该去铲土,58号该去做工……你结婚了吗,你干什么工作,你从哪里毕业,你在什么意识形态之下。 你——可测量,可归类,可控制,可被定义,被填充定义。

在人造的玻璃方正建筑里度过的一天又一天,我开始思考离开的可能性,毫无疑问,我在它之中思考这个问题,诸多的和它的互动,便以说明我不属于它。我开始创作这一次的作品

我想要把这个空间——我在人工生活中反复往来的那个时空,以物质的方式带入我的生活。

建筑和世界的交界

作品视频链接 https://youtu.be/0iRTRUo23lU

个人陈述:关于我的Why, How,What

嗨,你好,不论你是谁,我希望你在阅读这篇称述时是认真对待的,暂时放下以往的态度和立场。正如我在写下它前,放下了对要求中所包含的我不赞同的视角的恐惧,也才能从中小歇。

Why

我出生长大在云南,从小接受过不同的愿景和体制下的教育,两年前的今天,我坚定地选择了一条出走于原本常规的教育,也是生活的道路,开始了初期的寻找。

今年9月我来到北京在探月上学,在北京,到探月,我在这样对我来说有很多冲突的地方——混凝土,钢铁,信息,意义被要求,被满塞的现代城市。其中有着侃侃而谈的人,自信地用论点堆积自己,吵闹闹地谈论着空的意义;有花哨的艺术家,背着各样的履历,放一堆色彩,喊几句似乎叛逆的话;有上进的人,为了得到理想未来这个美丽的外套,在能够细细吃一顿午饭时脑中塞满他所为止奋斗的精美料理。地铁上的人,社畜,丧文化,网抑云,996,知识焦虑,赛博朋克……

在这样一个世界,在一个与这样的最新社会接轨的新学校,我在其中喘息的空间里进一步地对照我所秉持的是什么。泛滥的意义,输出和价值追求,消失的自我,人工化和结构化……我在这之下晕头转向,受其困扰,与其对抗,也从中逐渐能够将之讨论,认识到我要做什么,在这样的世界里是什么样的。混乱和我与它的疏离,勾勒出我,与世界的边缘。

对于我的mission statement,我太渺小,没有底气,也没有能力说这样的话。我只能说,我希望努力不去推动现在已存在的我所不满的事实, 不去选择往前走,而选择回头看,没有中场的反思,感察,做一个事情是因为它对于存在根本上的合理和必要,而不是洪流将我们推向那里,站在便利的位置

墙外

How

如何达成我的目标,也就是我将怎样生活,这里的核心是我自己,How是我对自我的态度和对待方式,自我在世界中发展。

我目前粗略的将我分为三个层面——身体,语言承载的思维,和最本源的不是总能够听见的存在,在这里我暂时用意识来指代它。我链接,加强这三个方面的我来生活,学习,走在达成我目标的路上。

对于身体,认识到它给我带来改变,首先是在此之前都不会有的自由和轻松,对世界体验的丰富(所有生物都通过接受信息的器官认识世界,比如人的眼睛,鼻子,皮肤,身体的开放和敏感直接影响你所认知的世界),进而是身体和“我”间的微妙联系。

对于思维,它使很多事情在外在世界中成为可能,也开辟出另一个发展的路径,在当下世界中毫无疑问是主流的认知方式,我将继续在学校的学习,提升能力。

对于意识,像是身体里跳动的心脏,是我做我所做的事的指引,它也是直接决定我Why的因素,我将继续发展这样的自性,它在持续不断地自然发展,只要不被阻碍,我也在生活中主动的接近它,比如通过冥想,和部分人相处,在自发的前提下探索艺术哲学等等

What

Part1 正在做

我目前主要朝艺术,人文方向发展,这学期在学校里除了基础课和必修课还上了Creative Writing,Art Studio2: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政治入门。

(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浏览详细的作品,作业和实验)

Creative Writing 我学习了创意写作,完成了诗歌,科幻小说,非科幻小说和表演文学四个单元,在校内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展出,期末进行Puzzle in Dream的个人项目创作了一个5分钟的诗歌音乐视频。

Art Studio2: Sculptures and Installations 我探索了当代艺术,学习了装置的基本元素——尺寸,地点,材料,表面等等,做了很多创作实验,期末完成了个人项目Explorer的创作。

政治入门 这门课是社科入门课,我主要学习了社科的思维方式,完成了一篇探月学习社区共建会论文,尝试用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给哥斯达黎加大使馆写了一封信邀请他们为中国青少年推荐一本了解他们国家的书,为中国大学生制作了中国财政可视化的动态图并录制了解说视频。

Part 2 做过的

Part 3 未来做

目前,我今年将继续学校的Art studio,也将继续参与人文相关课程。

课程之外,已经确定的是我将在今年完成雅思考试,达到7分;

我报名参加来者的路剧场创作项目,已收到面试邀请;

我在7月份是将参加上海东兔西乌的舞蹈剧场项目,研究精神病学方面内容,阅读文明与荒谬,和肢体与技术结合完成创作。

我也会持续学习阅读,暂定的书单有西西弗斯神话-加缪,告别的仪式-波伏瓦,永恒少年-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英雄之旅-约瑟夫坎贝尔,纳尔齐斯与戈尔德蒙-黑塞,解体概要,也会了解一下维特根斯坦和进一步阅读荣格。在表演方面我将继续探索费登奎斯的身心学和其他人的思想和发现。

「实验」

我想要做一个门一样的东西,是一个让一个新的空间能够在这里——在学校,存在的机会,它所带来的会是时空和其下的存在方式,也是我的自救,我的navigate

因为我对我对门的期待,我选择的材料可能是丝绸或者布之类的织品

作品的创作从地点的选择和观察开始——我创造的时抽象的另一个时空,它实际所在的场地就非常重要

地点篇

后来,我改变了要让它在人来人往的教学区立足的主意。对于带来新的抽象空间,让它更加强烈纯粹,比让它在你的活动空间内,通过拉长接触时间和距离来使这个空间和其中的你成立更重要——我直接选择了在天台做这个作品。

天台离开了日常的学校空间,脱离开了那里的空间属性,而两个地方那么近,连接的那么突然,形成巨大的张力。从教学区走上一个旋转梯子是这两个空间的转化,然后推开门。往前走几步,风,寒冷,空,开阔,一下子全部占领,来到这个时空。

受到周围的工厂里烟囱中不停流动的烟雾启发,我想制作出同样形态的装置,用白色的丝绸或者纱,让它在高空中流动。

作品篇

我在白天和晚上分别进行了实验,一方面是看布料的质感,在天台上,在风中,和在空中的样子,一方面是看选择黑色还是白色,还有看它能不能得起来。

实验非常顺利,和我想象中几乎一样,我最后确定了用白色,虽然黑色的它有一种白色没有的引力,但还是白色更符合我想要的空间,也能在晚上看见。

白天,展开的丝绸的质感
拴在有高度的栏杆上
晚上,一个点牵引的丝绸的质感
用线拴着,风力足够大把它从地上吹起来

「调查3」艺术家作品

The Dance

benjamin shine

Benjamin Shine: The Dance – installation of tulle and thread
The Dance - a project by Benjamin Shine

对于丝织的材料,他说” The idea that we are formed from creation and have the unique ability to also create is fascinating and mysterious to me, this installation aims to evoke that sense of flow and momentum.

Shine的家族从事服装产业,他对服装的各种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纱一类的织品。

在the dance这个作品中,他想要研究纱的特性,纱独特的轻柔,细密和半透明的虚幻感,他找来了芭蕾舞者,观察动作的中的纱,用相机捕捉运动中的瞬间,创作了这个作品。在其中他强调了effortless,纱飘在空中。

the dance用纱创造了这样一种轻盈,毫不费力,渗透感,梦幻,易流的感观,保有在动作中积蓄的动感。

他用纱做的男人和女人的脸也是同样,将虚幻和脆弱与内在的能量张力同时呈现。

source: https://www.benjaminshine.com/project-05/

POETIC COSMOS OF THE BREATH

Tomas Saraceno

A large bubble of film, inflated with wind, installed in Gunpowder Park.

Tomás Saraceno, Poetic Cosmos of the Breath, digital video, 1:15 min, 2013. Edition of 6 + 1AP. Recorded at the Installation Mobile M+: Inflation!, Hong Kong, China. Commissioned by M+ Gunpowder and Arts Catalyst.

Tomas 在2007年的黎明时开始了这个作品,他把直径60米的巨大的圆顶放置,面料是很轻薄的彩色锡箔,用沙袋把边缘压在地上。从太阳升起时,圆顶内的热能慢慢储存,圆顶随着热能的增加被充起,流动,同时折射七彩的光,和自然中的太阳,天空,风,湖泊成为互动的一体。

创造了一个与自然,自然中的抽象非物质——阳光,风,流动,能量,一体化的空间。而人能够进入这个空间,真的非常妙。

Source: https://www.artscatalyst.org/poetic-cosmos-breath-tomas-saraceno

「调查2」圣诞节期间

确认explorer对我来说是什么,这篇博客主要记录的是我所提到的风暴中的生活,以及我在其中的navigate

圣诞节假期是我期待已久的,它甚至成为了我从十月份开学以来就每天活跃在我的意识中的未到来时刻,也可以说是一个不存在的空想,但从它出现的来源上想它又是非常真实和有意义的——基于我它出现,而不是日常现实中只是由我去经历的已存在的现实,所以这个不存在的空想对我来说可能是更加真实和急迫的现实。

经过了一系列盘算,我本来打算放假第一天就坐最早的6点多飞机去大理,逃离这个地方,开启一段个人的,放纵自我的,孤立现有环境的生活。我会在大理(一个远离城市文明,远离群体的地方)住下,过大概半个星期的混乱生活,通过给自己创造孤立来达到自由,首先是放纵和混乱的自由,之后自然平息后回到有意识和精微自生的状态。我会阅读,思考,创作和学习,就是回到生活,回到个体。

当然,以上只是慌乱中我预先的计划。

假期里,和我所设想的完全不同。

我先是错过了放假第一天六点多的飞机,在宿舍留了几天,之前荒谬脱离又觉得恐惧和窒息的状态继续发酵。

Unfinished
How many things here are unfinished for you
我梦想着离开这里,去过一个人的生活,我将它提前拉进了我的时刻里,漂浮着的架空世界
事务,事物,预定,期许,规则。在这张关系的大网里,逃无可逃。
我像在一个轨道上奔波着的不被电力驱动的自由人,我的自由是在轨道上奔跑时地自己抬起自己的腿
在愧疚和恐慌中奔跑在凹陷的大槽,抬头看到无限的蓝天,因为我自由,看到轨道两侧的高墙和我来过的路,剩下的路。我?不存在,蓝天?轨道?
我走错了被造的房间

我想要离开这里,去过一个人的生活。离开这里我将去到一个陌生而又从脚底,皮肤上,空气里给予我家的安抚的地方,在那里我将成为它们中的一员,一个真实有份量的人,我将放下一切地亲近我最后的托起,投身我的重量,存在的最后的伴侣,我将给予它日与夜的尊重,深深抒出悠长的啊,轻轻敲开方位中邻里的梦,它们从梦里坠出。
坠入,我们无限地接近成为一体,坠,相连,成为全部。

如果我离开这里,去过一个人的生活,此时我以不再强调一个人,我以到达,开始生活

调查

【苏杭ART】从博伊斯到厉槟源-超人的诞生

视频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v41117oy

记录

一段当时状态下的即兴 https://youtu.be/RR6fxIcwe_Y

在思考它与我个人的关系时,苏杭art的视频对应了我期末的项目 Navigator导航者,也是从过去,现在,可能也包括将来艺术和我的关系,在其中,我的生命被拓展,存在真正开始,当然要细说的话有太多需要注明和讨论。在她的视频中也补充了一个现在我(人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发展线上的解释,指出从技术的角度去看世界,审视人的意义,给了我更清晰的梳理和一些坚定。

回到圣诞假期,我也思考为什么错过了飞机开始,这并不意外反而自然而然,当时我意识中其实有想要留下的部分。不是想要留在学校里,这里不应该用非一即二的思维去解读。

后来,2020的最后一周梦一样的发生了,完全在我的预料之外,这也是我可能想要去说和发展的,一种人的理解和可控之外更大的秩序,一切的自然运转,作为人,所带有的祝福和本质。

我没有在这一周从经历中抽身出来面对在发生的事,只是沉浸在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放上来的。离开了,一直恍惚,慢慢回过神来,又感受到了熟悉的自生力,又和以前有区别,像是那个娃娃长大了一些,但还是它,那一周太幸福,觉得崇敬感谢。现在回来了,情况又不同。

  • 两个人的脆弱 离别焦虑 关系中的生成的自我 需要适应的交流
  • 被情绪驱动却和谐的关系 关怀 信任 接触 建筑未建成时候的样子
  • 穿梭进入一片新土地 模糊的狂欢 保护欲 性别吸引力 填充的意义
  • 孤独与关系的关系 不愿付出-距离 原始的光的生和灭 旅游和日常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回顾

12月初的时候在ucca看了 非物质/在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的展,在这里对看展做一个回顾。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看这样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的展,当时只觉得艺术家真的很厉害很锋利,当代艺术真的是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的,在这一点上算是回应了我一直以来对艺术对于公众和社会来说能做什么,怎么产生链接的问题。当然我也观察到很多去看展的人没有听到艺术家想要说的话,这之间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当ta们以ta们的身份来到一个作品时,ta们看到的和艺术家看到的并创作的这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左边由艺术家创作,右边面向观众的由抽象到实体存在的作品,它究竟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存在;在这样交流和表达的边境上,似乎艺术所传递的只有本身就对此有思考,也可以说本身就明白作者所要说的话的人能听到作者要说的话,那么艺术的价值还像我在刚刚看完展时感叹的那样大吗?更有效的交流如何建立;这样的揭露对于一个已存的现实来说有什么实际意义;人们下意识的不论对象地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耐心(去认真想要看出些什么),在它面前对它的推崇,觉得它有意义,这样的潜在倾向为什么会出现,是否存在权力关系,包括总在强调的理念两个字,和时代的把个人架空,恐慌是否有关,作为艺术家应该怎么处理这种好像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实际上又和世界好的发展背道而驰的意识……

回到看展,整个展除了单个的作品还让我觉得很厉害的是整个展的策划,当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时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作品,让我所惊叹的也是这个新的大作品,它是一个发展变化史,就像它的标题,它展现了一个计算机和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史。从观众在展厅中走过的路径发展,分为这四个章节“《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从计算机出现到现今。下面我简单的按照我看到的逻辑放几个我拍了照的作品。

计算机刚刚出现,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这个新的工具

具体就不讨论了,我的语言不会比得上艺术家的表述,其中每一个小的作品拼成了这个大的视角,是艺术家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对于这个展,是对现今的反思,回溯。因为我生活的当代性,也因为所在的学习生活场所的新和在这条路上的前沿,我特别喜欢,能够对话的是上图中最后两个作品,费亦宁与官承翰的《早餐与人工艺术》和陆扬的作品。

ucca官方链接 https://ucca.org.cn/exhibition/immaterial-re-material-a-brief-history-of-computing-art/

当时看完展时写下的文字,是完全个人化的瞬间性的内容,当时除了在思考我自己也有在想这学期艺术课的个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