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回顾

12月初的时候在ucca看了 非物质/在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的展,在这里对看展做一个回顾。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看这样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的展,当时只觉得艺术家真的很厉害很锋利,当代艺术真的是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的,在这一点上算是回应了我一直以来对艺术对于公众和社会来说能做什么,怎么产生链接的问题。当然我也观察到很多去看展的人没有听到艺术家想要说的话,这之间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当ta们以ta们的身份来到一个作品时,ta们看到的和艺术家看到的并创作的这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左边由艺术家创作,右边面向观众的由抽象到实体存在的作品,它究竟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存在;在这样交流和表达的边境上,似乎艺术所传递的只有本身就对此有思考,也可以说本身就明白作者所要说的话的人能听到作者要说的话,那么艺术的价值还像我在刚刚看完展时感叹的那样大吗?更有效的交流如何建立;这样的揭露对于一个已存的现实来说有什么实际意义;人们下意识的不论对象地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耐心(去认真想要看出些什么),在它面前对它的推崇,觉得它有意义,这样的潜在倾向为什么会出现,是否存在权力关系,包括总在强调的理念两个字,和时代的把个人架空,恐慌是否有关,作为艺术家应该怎么处理这种好像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实际上又和世界好的发展背道而驰的意识……

回到看展,整个展除了单个的作品还让我觉得很厉害的是整个展的策划,当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时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作品,让我所惊叹的也是这个新的大作品,它是一个发展变化史,就像它的标题,它展现了一个计算机和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史。从观众在展厅中走过的路径发展,分为这四个章节“《计算机艺术先驱:新“调色盘”的发明》《生成艺术:无限的语言》《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室:当艺术家创造“创造”本身》《后数字时代的幻觉与幻灭》”从计算机出现到现今。下面我简单的按照我看到的逻辑放几个我拍了照的作品。

计算机刚刚出现,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这个新的工具

具体就不讨论了,我的语言不会比得上艺术家的表述,其中每一个小的作品拼成了这个大的视角,是艺术家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对于这个展,是对现今的反思,回溯。因为我生活的当代性,也因为所在的学习生活场所的新和在这条路上的前沿,我特别喜欢,能够对话的是上图中最后两个作品,费亦宁与官承翰的《早餐与人工艺术》和陆扬的作品。

ucca官方链接 https://ucca.org.cn/exhibition/immaterial-re-material-a-brief-history-of-computing-art/

当时看完展时写下的文字,是完全个人化的瞬间性的内容,当时除了在思考我自己也有在想这学期艺术课的个人项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