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机”一词由此延伸产生的灵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总会时不时产生许多有趣的“臆想”——比如与朋友一起出去冒险的美梦,又比如与男朋友的春梦,更比如没有作业、升学压力、成绩的白日梦……处在这个年纪的少年总会时不时冒出很多新奇的想法,而我,也正是其中之一。

“手机”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感触很深。

一是因为我经常使用它,可以说是几乎不离身。它确实便捷,体型不仅比电脑小,还便于携带,各种功能更是应有尽有,没有的也在被人们逐渐开发研发中,在这些条件下完全可以看到手机产业光明的未来。‘拥有了手机就不需要电脑了。’这是我与老妈的一次交谈中提到的事,我和她对此都表示非常赞同。虽然电脑也有好的地方,但毫无疑问,原来处在时代潮流的巅峰的‘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虽然之后还不至于被完全取代,但其重要性已经开始明显下滑,未来早就不是那么模糊不清了。

二是因为手机是近十年才逐渐普及的,它才刚一出现,就已经带给了人们不少的新奇与惊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并不知道这究竟是祸是福,但随着时代的浪潮滚滚推进,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人能跳脱于框架之外,无论是谁,都终将被浪潮所吞没。

早在前几年,就有人提出过老人不会使用手机,他们还在固执的提倡以前的东西,不愿面对现实,跟随潮流。就这件事,还有不少的艺术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不少关于未来解决这种事情的设想与作品,在这其中,也有一些人另辟蹊径,提出了未来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无人超市到处都是,许多工人纷纷下岗,工厂里都是由人工智能操纵的机器;人人都有一些可随身携带例如腕表、眼镜、手机的东西,利用这些东西里的电子账户就可完成购物与结账等一系列手续;真钱很少出现,更多的都被化为了各大银行里的数据,在未来这些数据更是可以代表一个人的身价;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多的将从手机等电子产品上获得,报纸、广播等传播信息的媒介将逐渐被废弃;通过手机等媒介,人们可以在家就可环游世界,了解外界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物理)不再那么遥远…………

回到现在,这些在当时有些异想天开的设想又实现了几个呢?面对这些,我实在是喜半参忧。

三是因为我是一名学生。最近几年全世界各大国的教育部都陆陆续续的发布了“中小学生禁止在校使用手机”的教令,显然,各国的大人物也意识到了手机普及所带来的利与弊,有些国家在意识到事态严重后更是当机立断的公布了这条教令,力求将影响降低。但是,为何手机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它毕竟只是一个工具啊!?但正是因为它工具,它的定义才会那样的模糊且矛盾,它既可以给人带来希望,但同时也是一个将人拉向深渊的魔鬼,给人带来无穷的绝望,它的定义,永远只属于使用它的人。

基于这一点,那些无论是人格、世界观、社会观的塑造都不到位的中小学生在得到了这样一个万能、功能强大、有趣的“工具”后,他们还能有效的利用这件“工具”吗?

很显然,他们不能。

因为手机的出现与使用,不知道有多少的家庭因为自己的孩子拿到了手机,在滥用后而支离破碎,轻则损耗财务,重则“家破人亡”。而这一切的一切却又来的太过突然,快的让人反应不过来,且等尘埃落定,一切早就变了个样,只留下一片狼藉。

我并不是那些事件的当事人,也没有过多的了解那些事件,每当我注意到这些事情时往往都早已结束,但事件的结果却反而让我更加心惊:那些孩子竟然只是为了给自己所支持的明星刷销量、人气,就为此跟父母反目成敌?在他们的眼中,一个成天被公司、保安和粉丝簇拥的高高在上的明星甚至比养育自己的父母更重要?!他们……他们究竟知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那毕竟是他们的亲生父母啊!?我对此无法理解,毕竟我自控得很好,在经历了‘叛逆期’后对很多之前无法理解的事情都已看开,也明白父母的辛苦。但现在看来,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很有可能是有人利用了青春期的少年对父母的叛逆心理,通过手机对他们进行怂恿、诱导,最终导致他们犯罪的吧。而最可悲的是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经过思考的结果,却殊不知这仅仅只是别人的诱导语胁迫罢了,他们对父母喊出的气话也不过是年少无知,实质上并不知道那会带来什么后果。

手机既带来了知晓外界信息的机会,但同时也让那些坏人拥有了可以隔空‘操控’人的机会,虽然在上述事件中这种‘操纵’实在是太过小儿科,任何一个拥有一定见识的人都可识破,但显然这一点对那些中小学生来说并不适用,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判断事件的好坏。

(这上面提及的事件是2020年2月份开始爆发的“肖战”流量明星及其粉丝造谣、买流量、破坏公物、哄骗未成年人等事件。我虽然并没有处在这一系列事件的中心,但它带给我的感触却绝不会少。在这之前,我基本从未涉足流量明星及其粉丝的事情,我最多对他们的印象就是华而不实、造假、盲目听信等,但当这些事情爆发后,我才猛然警觉:他们竟然可以做到这种程度?!说真的,我非常惊讶,同时也带着一些畏惧与后怕:如果我也是‘它’的粉丝呢?如果我与我身处的圈子处于事件中心呢?如果我接受了网友的怂恿呢?如果我还是中小学的那个年龄段呢?如果这一切发生了,我又应该怎么办?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这些问题也都是一些不切实际幻想,都不过是后话罢了……其实我的这种态度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不是因为手机,我是不会知道这些事情,不知道自然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些想法与思考;如果不是因为这些事情离我有些远,如果不是因为我了解这些东西的途径是互联网,是手机,那我也不会如此之快的将此事放下。一切因它而起,一切也因它而结束。)

四是因为手机的出现与普及实在是影响了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我。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小小的手机能带来什么影响(笑)?’但现实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手机在促进人际关系的同时也让一些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了,那些平时同处一室的朋友、家人现在都沉迷于手机,当你好不容易放下手机,打算找人说说话时,却会悲哀的发现没有人想要与你一起讨论,他们都忙于在网上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人想理会你。

在现实中,有很多人都只想沉浸在手机所创造出来的一方小世界里,只看他们喜欢看的东西,借助手机所带来的假面具,在各种地方肆无忌惮的通过文字等媒介发泄自己在现实中受的气,沉浸在一个虚假的‘温柔乡’里,自己还自我感觉良好……“键盘侠”正是这些人的其中之一,他们常说“现实中我唯唯诺诺,网络上我重拳出击”,要问他们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恐怕也就只有‘虚拟’才能解释了:因为在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人们自然也就不用担心平时那些繁琐的社会规定,他们开始放开,开始解放自己平时压抑已久的自我,开始做出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做出的举动。

这种感觉我也有,就在我刚上探月、拿到新手机的时候。那时的我并不是第一次拿到手机,我第一次得到手机是在我小学6年级的时候,因为马上就要出国,父母不得不给了我一个手机。我拿到手机后立刻就被它的便利性与功能性给吸引了,正如上面所说‘有手机就完全不需要电脑’,手机真的很便利,可以拍照,打电话,看视频,浏览网页等,而且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玩游戏。

“游戏”,这真是一个充满魅力与诱惑的词语,不知道有多少的人沉浸其中,甚至还有不少的人将其发展成了自己的工作,他们毫无疑问是热爱着‘游戏’的,这份热爱可容不得别人嘲笑,但是,又有哪些感情可以称之为‘热爱’呢?

拿到手机后,我一开始对于游戏的感官还是挺一般的,并没有那么沉迷。那时的我非常喜欢利用手机看动漫,收集各种各样的图片,看不同类型的小说,毕竟这些东西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小世界一样,非常的有意思。在当时我超喜欢《名侦探柯南》,为了看动漫与收集图片,我曾将大量时间消耗在这些事情上,直到——我找到了关于它的游戏。

之后我便深深沉迷在了那个游戏里面:游戏形式是卡牌回合制游戏,主要玩法是收集各种卡牌碎片进行合成,再将装备卡牌套用在人物卡牌上,可以进入副本利用现有卡牌进行战斗,也可以进入竞技场,由系统随机分配对手进行对战……身为一名学生,还在初中的我自然没有钱进行充值,事实如此,我也就只能当一名‘白嫖党’,每天都进入游戏,老老实实的签到、抽奖、刷副本、对战。这样时间一长,我竟然一分钱都没花就拥有了还算蛮强的卡牌阵容,但从此事也能看出我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之长、精力之多。玩那个游戏可以让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我自身也会随着游戏的进展而开心,可以说,手机、游戏就是我当时在高压环境下的精神寄托,为了保住它,我不惜做任何事。

当时正是我上初一、初二的时间段,青春期的叛逆、与其他同龄人的社交、升学的压力、万能的手机、好玩的游戏……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这让我对手机十分痴迷。为此,我与父母进行了多次争吵,当时为了保全手机我还对父母大打出手……直到现在我也对此有些内疚。当时的我就像被手机蛊惑了一般,沉迷在它给我带来的便利与新奇中,我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那个‘美妙’的世界中,仿佛只要拥有了它就拥有了全世界,仿佛只要我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现实中的悲伤、苦闷、压力就都会消失一样。手机与游戏就像毒品一样一点一点的侵蚀着我,让我逐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当父母要剥夺我使用手机的权利时,我极力反对,甚至不惜他们动手动脚,但为的仅仅只是保全手机罢了。

有一天趁着父母不在家,我又起来在家里翻箱倒柜的找手机,但始终没找到,我找累了后就躺在床上发散思维,但我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我这么累究竟是为了什么?手机?游戏?我自己?就在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会玩游戏为的仅仅是自己精神上的放松与满足罢了,这才是我开始玩游戏的起点。既然事态已经变成了这样,我不再为了自己的心情而玩,而是被手机束缚,为了玩而玩;玩游戏本身已经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再者游戏也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的慰藉,既然如此还不如……放弃?

然后我就十分果断的放弃了,果然放弃这个‘沉重’的包袱的感觉很好,我也向父母说明了我的觉悟,并主动提出说想要找一些别的父母和我都可以接受的东西来代替手机,然后——我就开始看各种各样的小说和用MP3听音乐啦~嗯,我觉得这真是我做出的十分明智的选择,退一步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放低姿态,以另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与这个世界,这样反而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

手机带来的便利与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样大,它既可以将人往好的方向上引导,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人生。我在拿到手机后都变成了那样,那就更别提跟我处在同一年龄段或者比我小的人了。没有太多的判断能力,在看一件事情时容易只看表象,一旦认准了一件事便会无条件的相信,这是那个年纪的通病,那时的我也是如此。不过在经历了手机这件事后,我获得了成长,不再会像之前一样沉迷了,与父母的关系也改善了一些,这能算得上是因祸得福吗?

1、 “线 / 線”

这个灵感是我有次与老妈一起闲聊时想到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线”的存在:导航中的路线,充电的数据线,高架上的电线,埋藏在我们脚下的光缆,口罩两边的绳子,显示生命波动的峰值,情侣之间的红线,亲人之间的血缘,将布块缝缝补补的线,牵着风筝高飞的风筝线,让吉他弹奏出音乐的琴弦,连接一个又一个不同事物的互联网,规定各国国境的边界线,准确划分边界的法律法规,组成文字的笔划……

如果利用线来表现这个世界、社会、个人会如何呢?

我们身为人类,身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天性就无法真正的从社会中脱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无形中与他人建立起了联系,这些联系就像线一样,无处不在。

2、“通过手机看到的世界既片面又全面,既残缺又完整”

这句话很矛盾不是吗?但它确实准确的描述了事实。

众所周知,手机上的很多网站、APP里都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它们会收集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数据,例如搜索的关键词,平时无意间说出的话,经常浏览的网页等等。人工智能一旦收集到了足够的大数据,它就会在平常时不时地按照大数据提供的你的个人喜好推送信息,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搜索引擎下的搜索推荐,由于它所推荐的都是你喜欢的事物,一不小心便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更别提去了解其他信息了。

更有甚者,手机上各种杂七杂八的信息多如繁星,想要一一查看了解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想要在互联网上冲浪,那就必须学会在庞大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并屏蔽不需要的信息,但是,在那些资本家的意图下,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

‘如果你不去了解,那么你会认为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一切。’

3、“工具的定义永远只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一把做菜用的菜刀,它在大厨的手上可以做出许多美味的菜品,但在一个杀人犯的手上只会变为伤人的利器。这把刀原本的用途只是用来做菜的,但为什么会变为杀害他人的证物呢?

4、“我们真的能够置身事外吗?”

有很多人在面对与自身毫不相干的事情时都会选择无视,但当那些事情逐渐影响到了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够置身事外吗?

有时候,无视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5、“战场”

你是否有被无意间卷入‘战争’呢?

现代,‘战争’无处不在。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但如果要说各位最熟悉的就莫过于‘用言语与隐私攻击他人’的战争吧,而其‘战场’,正是互联网。

时常听说‘顺着网线来打你’,‘对他人的隐私曝光’,‘什么话都可以说的言论自由’这些观点,很可惜的是,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战争’最频繁的‘地区’ 了。上到国家大事,下至语言攻击,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一场战争的事态早已不在稀罕,这又是为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情况?

6、“潜水,一种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方式。”

潜水,网络流行词,是指只看帖子而不发表意见。

一、潜水指不上线(上线)或者隐身登陆及不发表言论的行为,常用于BBS跟QQ群、微信群、百度群等即时通讯软件的群等online talk中。亦称“TK”。
二、论坛有了水,自然也就可以潜水,潜水特指论坛里那些只看不回贴的人。因为这种行为,对论坛人气提升极为不利,所以这也是论坛管理者们和积极的发帖者们最恨的。如果是长期不发言的潜水员,突然发言,则称为冒泡。
三、灌水是指在论坛发表没有阅读价值的文章。潜水顾名思义,论坛里沉默不发帖的人。

“潜水”与“灌水”意思相反,指只浏览页面,只看帖子而不发表意见,与潜在水下不露头的潜水动作类似。为此,“灌水”的人常抱怨“潜水”的人看帖不回帖。

【以上资料均来自百度百科——“潜水”词条】

其原因与好处: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谗媚之言甘,贤良之言直,甘则易悦,直则难入。——张九龄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柏庐
言无有善恶也,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则其辞不索而获。——苏洵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韩愈
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苏轼

请各位自行意会~(来自一个懒人的话)

7、“所以说,只有亲身经历才会让人感同身受吧?因为人与人的感受并不相通”

人与人的感受并不相同。

有些时候有人能在逻辑与理性方面明白对方的问题与烦恼,但从未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无法在情感与感性上理解对方的情绪,他们只能干看着。

如果想要达成让别人感同身受的成果,最快也是最便捷的途径是什么呢——

其答案是——

“让别人也去体验一遍同样的事情不就可以了吗?”


在1983年的时候一款名为《龙穴历险记》的“互动电影游戏”首次依靠镭射光盘这种载体首次和玩家见面。游戏由前迪士尼动画师唐·布鲁斯的监制,因此游戏的画质精细品质极佳,获得了广大玩家们的好评。

龙穴历险记↑

在游戏中的主要互动方式是通过约每隔10秒左右画面某处就有高亮提示,根据提示在限定时间内用摇杆推特定方向,或者按键,主人公就可以继续冒险,否则会直接挂掉。

《龙穴历险记》虽然现在看起来令人不甚满意,但其意义非凡,这不仅是电子游戏历史上第一款镭射光碟电子游戏,也是第一次在游戏中引入了全动态影像与互动元素。此后,不少厂商开始了互动电影类游戏的尝试。但由于此类游戏的核心元素除了“互动”外,“沉浸感”也同样重要,受到时代技术限制,粗糙的画面始终是挡在面前的一座大山,因此互动电影类游戏陷入了长期沉寂状态。

这种情形直到2018年5月25日,《底特律:变人》的发售才被打破,不少玩家称其为“最优秀的互动电影类游戏”。确实,无论是故事的体量还是戏剧方面的张力,这款游戏的表现都十分出彩。再加上精彩的人物刻画、影响结局走向的每一次抉择,都能够引起玩家的强烈共鸣,这使其成为一款现象级的游戏,说它火到出圈也不为过。这也使互动电影类游戏重新进入了玩家的视野。

而到了现在,“互动”这个元素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了各种地方,“互动式电影游戏”也因为其制作成本与制作方式的问题近年来极少出现,但这种制作方式与给人带来的互动感很有意思,于是“互动视频”出现了。

互动视频可以说就是低配版的“互动式电影游戏”,它将真人表演的片段替换成了各种能表达剧情的短视频,每当玩家选择了一个新的选项就会自动播放该选项后的剧情视频,如此往复。

这种更加便捷的形式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热度,各种网站、APP内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互动视频,我也到哔哩哔哩里面找了几个玩,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互动视频真的很有意思,可发展性也极高。而且互动视频真不愧是“互动游戏”!虽然制作它需要设计剧本,各分支路线,各种结局,还需要拍摄每个分支的剧情视频,然后剪辑、编辑、配音、配乐、录音一条龙,最后整合成一个游戏还需要软件辅助与编程。嘛~尽管如此,最后成品的效果却可以堪称绝赞,代入感与互动感非常强,有些编程大佬还在互动视频中加入了概率机制,让一些结果与成就的获得变得非常看运气,当然,欧皇是一击必中,而非酋嘛…………嗯……10次能中一次就是老天开眼了。

【(小声bb)我就是个非酋。20%的几率居然刷了8次都!没!中!我#^*&%@#$^(脏话)】

互动游戏的方式可以让人最大化的通过手机理解与感悟那些感受,它可以说是最好的媒介。

本次项目主题产生的心路历程~

现在的人比较喜欢一天到晚都抱着手机看,在手机上随意的浏览各种短视频、新闻、信息等等,以此来消磨时光。艺术品、展览等在一些人眼中很可能并不是用来欣赏、感悟的,更多的是炫耀、摆拍。

看着那些愚行,我开始心不在焉的思考:

‘喂喂喂 ~ 那些艺术作品也太可怜了吧?!’

‘手机不知道绑架了多少人,哼。’

‘等等……貌似我也是被绑架的其中一员…………呜哇……’

‘哦?貌似以手机作为这次的主题……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

‘单纯的手机虽然很好做,但果然还是想要往里面添点什么啊……’

‘emmm……要不以“肖战事件”作为核心,再辅以手机的元素?’

‘具体的表现形式……因为是项目,要不就以绘画的形式?毕竟要考虑到升学问题……通过小故事来强调肖战事件的危害与内涵?这一系列事件可供挖掘的地方还不少呢……’

‘老天啊!之前没有集中注意力吃瓜,真没想到居然做出了这一系列丧心病狂的事件……实在是太过分了,他到底糊了没有啊?’

‘管他呢,反正这可是个好题材,无论结果如何都具备相应的说服力,不用太可惜了。’

‘吼,这个不错啊!嗯嗯~话说《精灵宝可梦》里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皮卡丘(这次项目的主题),就决定是你了!’

基于这样的感想,我这次的项目比起画画、做装置,更想做一些能被大众接受的东西。在与机构老师商议的时候我提出了制作“绘本”的想法以及我想要做的主题,但因为其制作难度、耗费时间、与主题的契合程度等原因被我和老师驳回,老师提议说我可以画很多主题各不相同的单幅创作,但我却对在这个提案感到有些不满,就这样事情不了了之。

我之后进行了主题素材的收集,并详细的了解了我的灵感来源的事件(博客指路:对肖战事件的考察https://my.moonshotacademy.cn/rina-zhu/2021/04/18/%e5%af%b9%e8%82%96%e6%88%98%e4%ba%8b%e4%bb%b6%e7%9a%84%e8%80%83%e5%af%9f/)。因为对提案以及我自身究竟能做到哪一步的怀疑,我主动找了个人教练——小爱老师约谈,在与小爱老师约谈的途中,我因为灵光一闪,提出了“互动视频”这个想法。

嗯哼,就这样,互动视频就成为这次的项目主题的表现形式啦~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

不要再问我我关于手机的调查结果在哪里!!!

最后,我在这里写一点我的想法:

“对于我来说,博客并不只是展现自己的成果的平台,它更是记录我的一切的记事簿。”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