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整理笔记2

※:一切资料都是我自己看书还有在网上收集了资料总结而来。

15、和谐的获得(托斯卡纳和罗马,16世纪初期)
    16世纪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盛期。教皇、贵族间不断争取有名的艺术家为其建筑、作画,以致艺术家的地位不断提高,终于获得了创作的自由。本章具体介绍了多名艺术家,包括:
    多纳托.布拉曼特(1444-1514),建造了四方形的圣彼得教堂,但由于这巨大的建筑糜费了大量钱财,加速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原定的计划被迫放弃。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发明了“逐隐法”(即通过把人物轮廓画的不那么明确,仿佛消失在阴影中,来达到变化和神秘的效果)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1564),在精通人体方面达到了巅峰。他独自在西斯廷用4年的时间画出了天顶画、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拉斐尔.桑蒂(1483-1520),所画的圣母形象被广泛接受。对安排人物及构图的处理已经达到了极度完美的程度。他笔下的人物,不再忠实地为自然写照,而是把模特儿“理想化”了,进一步“改善”了自然。

16、光线和色彩(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16世纪初期)
    16世纪初期威尼斯画家的发展方向是:色彩。
    威尼斯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乔尼.贝利尼(1431-1516)、乔尔乔内(1478-1510)、提香(1485-1576)他们巧妙地用色彩和光线统一了画面,并喜欢表现牧歌式的田园爱情故事及描绘维纳斯与仙女的美丽。
    贝利尼最有名的是建造了威尼斯的圣马可图书馆。环礁湖反射的光芒使图书馆鲜明的轮廓变得朦胧不清,调和了他们的颜色。
    乔尔乔内并不像前辈,勾画出物体和人物,然后再把他们布置到空间当中,他实际上是把自然界跟人连同人们的城市和桥梁都想象为一个整体。
    提香在颜色上的驾驭能力可以和米开朗基罗精通素描的方法相匹敌,他无视任何构图规则,而依靠色彩去恢复被拆散了的整体。同时,他的肖像画也透露出单纯、平易的气氛,生气十足,名声远播。
    同时,在意大利北部的艺术家也在寻找着大胆的革新。安东尼奥.阿莱格里(又称科雷乔)(1489-1534)的彩绘教堂天花板和穹窿顶,让人觉得天花板已经打开,一直向上看到天堂的荣耀。

17、新知识的传播(德国和尼德兰,16世纪初期)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风终于影响到了欧洲北部。但北部艺术家在建筑中采用新样式时,往往都是由于那些访问过意大利而且想赶上时代的君主和贵族们的要求而不得不从命。于是他们只是表面上用圆柱等古典意向装饰了本质为哥特式的建筑,做出了一个组合风格。(个人觉得很丑…)。但这种情况,在绘画和雕刻方面,并未出现。
    当时的艺术家,往往忠于旧的方法又热爱新的方法,希望二者兼顾。但那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都出现在坚持不肯被拖入南方近代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当中。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1528)德国艺术家,以板画为渠道,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恐怖感完全带入画中。与此同时,他也学习了杨.凡.艾克的精神,耐心而忠实地进行临摹。随着他的名声鹊起,在北方国家对手工劳作者的鄙视的视力眼光,也最终被打破了。
    格吕内瓦尔德是当时一个非常模糊记载的画家,他沿袭着传统思想,用图画来布道。他所作的救世主僵死的画面,非常残酷及恐怖却能让观看祭坛的人沉思一番。他的作品也提醒我们艺术的伟大并不在于新的发现。
    卢卡斯.克拉纳赫(1472-1553),他的成名主要由于跟马丁.路德的友谊。但他的画根本不叙述故事,也没有人物的特点,成了当时相当重大的一个改变。

18、艺术的危机(欧洲,16世纪后期)
    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的危机有两方面。
    其一是,经过如此鼎盛的文艺复兴,无论从绘画的科学角度、人体肌理角度、色彩运用角度都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后续的艺术家自觉无法再找到其他的发展突破口。因此出现了无谓的模仿(手法主义:只模仿米开朗基罗等的画法,却不模仿他的精神)或追求异端的创造(想使画“充满意义和智慧”或扭曲人物达到奇异效果)。这种追求新奇性的思路在建筑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安德烈亚.帕拉迪奥(1508-1580)的园厅别墅,四面完全轴对称,但却忽略了人们居住的正常用途。
    其中少有的优秀艺术家,如雅各布.罗布斯基(1518-1594)善于运用奇异的光线和配色,加强了画面的紧张和激动感。他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画家的艺术理念:当他们传达出奇特场面景象时,就认为画作已经完成,而不再进行圆润,仔细的修饰。甚至认为修饰会分散画面上的戏剧性事件的注意力。
    另一位多梅尼科.迪奥托克普洛斯(1541-1614)定居于西班牙的托莱多,他的肖像画可以与提香并列。但他对图像的扭曲应用也着实让人印象深刻。最著名的P372的那幅关于圣约翰看七印的揭开。
    第二个危机便是宗教改革运动带来的。许多新教教徒反对教堂里的圣徒绘画和雕像,认为是天主教的偶像崇拜。这导致大部分画家丧失了主要的收入来源,转而只能接受插画、肖像画等工作。其中著名的比如德国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1497-1543)。但逐渐的,宫廷气派的精致优美格调取代了霍尔拜因较为单纯的人物风格,细密画诞生了。
    全欧洲只有一个新教国家尼德兰未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因为他们不但致力于肖像绘画,凡是新教不可能反对的题材,他们都已有过专门研究。这里的艺术家发展出了风俗画的题材。风俗画的大师有老皮特尔.勃鲁盖尔(1525-1569),专攻农民生活的场面。

19、视觉和视像(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左右开始逐渐转变为巴洛克风格。
    建筑方面: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圆形对称的教堂建筑观念被认为不适合神圣的仪式而遭到否定,于是设计了一种简单、巧妙的新平面图。最典型的是罗马的耶稣会教堂。这一建筑的里面惊人的将单根的圆柱或壁柱改为双根,用古典中未出现过的卷涡纹将上层和下层连接起来,给予了建筑物必要的聚合性和统一性。
    绘画方面,进一步强调了光线和色彩。漠视了之前一直强调的单纯的平衡而开始偏爱比较复杂的构图。以下介绍两位方法完全不同的代表艺术家。
    第一个:安尼巴莱.卡拉奇(1560-1609),来自波洛尼亚。崇尚拉斐尔作品中的单纯和美,他尽量把关于死亡的主题与死亡和恐怖相脱离,而是尽量的展现纯净与柔美。后续,圭多.雷尼(1575-1642),一位波洛尼亚的画家也投入到该流派,名声一度跟拉斐尔并列。卡拉奇和雷尼及后续的追随者制定出了按照古典雕像梳理的标准去理想化,“美化”自然的方案,这种方案称为新古典派或者“学院派”。学院派中比较著名的大师,是法国人尼古拉.普桑(1594-1665)和克劳德.洛兰(1600-1682)。洛兰把景色全部浸染上金色光线或银色空气,使整个场面理想化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看到自然的崇高之美。英国人,甚至将自己真实的的园林根据洛兰的梦境加以改造。
    第二个:米凯兰杰洛.达.卡拉瓦乔(1573-1610),来自米兰。他追求完全的真实,哪怕真实伴随着丑陋,他的作品也蕴含着大胆性。
    彼得.保罗.鲁斯本(1577-1640),与卡拉奇和卡拉瓦乔同时代的北方艺术家是佛兰德斯人。他在23岁时来到罗马,他赞赏卡拉奇派对古典和神话的绘画方式,同样也赞赏卡拉瓦乔对真实的解剖。佛兰德斯的画家当时都画小幅画,而鲁斯本在意大利养成了以巨大的画幅去装饰教堂和宫殿的嗜好。他的画中,有更多的动作,更多的光线,更大的空间及更多的人。而他的肖像画,因能赋予画面欢快的生命力而著名。由于他那时代在佛兰德斯并不流行苗条身材,于是他的画中就经常出现“肥胖女人”。由于当时欧洲大陆处于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处在内战中。于是鲁斯本也经常带着微妙的政治和外交使命,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进行调停。
    凡.代克(1599-1641),鲁斯本的学生。他的画中经常流露无精打采和略带忧郁的心情。符合宫廷及贵族的高贵气质,故一直受到许多肖像画的委托。一般助手按照放在化妆假人上的服装画好被画者的服饰,由他完成头部,故他的肖像画中,人物的衣着总觉得有点刻板和不真实。
    迭戈.委拉斯开兹(1599-1660)西班牙人。虽没去过意大利,但通过模仿者的作品了解了卡拉瓦乔。他的画作开创了风俗画类型,具有卡拉瓦乔的强烈性和观察力。他被19世纪巴黎印象主义奠基者们高度赞赏。

20、自然的镜子(荷兰,17世纪)
    17世纪,欧洲逐渐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阵营,甚至影响到了尼德兰等一些小国的艺术。尼德兰南部(今比利时)还是奉行天主教。尼德兰北部(西班牙)大都归附新教。由于新教反对教堂中的偶像崇拜,新教社会中续存下来的绘画分支中,最重要的就是肖像画。
    佛兰斯.哈尔斯(1580-1666)。他的肖像画给人感觉是迅速的“捕捉到”他所画的人的瞬间,人物的姿势也突破了早先的刻板,而显得随意但仍保持构图平衡。当时,军队退役后举办盛大的聚会,并将场面以绘画记录的方式,也变成一种传统,哈尔斯在这样的画中,将多人的肖像画的自然而不做作。
    对那些没有画肖像画天赋的作家,他们不得不先做出画后再寻找买主兜售,于是一个新的公开市场出现了。由于摆摊的艺术家非常多,专精于一个特殊的绘画分支成为打响名气卖出更多作品的重要手段。
西蒙.德.弗利格(1601-1653)荷兰人,擅长海景,也是第一个发现天空之美的人。
    杨.凡.霍延(1596-1656)海牙人,他的风景画都带有静谧和优美,美化了母题。
    伦勃朗.凡.莱茵(1606-1669)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画的一系列的自画像,组成一步独一无二的自传。他的许多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深暗的棕色,能更有力、更生动地跟几种明亮闪光的颜色形成对比。同时,在表达人物心灵活动方面,也颇有天赋。那时代的版画艺术中,除了木刻法、铜板雕法、诞生了一种烛刻法,比起上述两种,更自由及迅速。而伦勃朗也是烛刻法版画的大师。他也受到卡拉瓦乔的启示,追求真实美。
    杨.弗美尔.凡.德尔弗特(1632-1675),伦勃朗后一代的画家,画中大都表现简朴的人物正站着独自从事一件简单的工作。他的绘画对物体质地、色彩和形状上的努力,有意的缓和了强烈对比却不使形状模糊。使轮廓线柔和了,却无损其坚实、稳定的效果。
    荷兰的绘画已经完成成为了反应自然的镜子,但艺术家在作画中,也会将本人的嗜好、乐趣和心境反应其中。正是这压倒一切的事实,使荷兰绘画中的静物画分支得以发展,静物画成了画家对专门问题进行实验的奇妙领域。
    威廉.卡尔夫(1619-1693)喜欢研究光线由玻璃反射和折射的方式,因此他的画里就多有闪光的磁器等。

21、权力和荣耀(一)(意大利,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
    17世纪前半期,意大利仍在建筑物及其装饰品上打主意,增添眼花缭乱的新样式,到17世纪中期,巴洛克风格就充分发展起来。站在新教的对立面,天主教徒极尽装饰之能事,使那是的意大利艺术,表现了华丽壮阔的舞台效果。
    雕塑方面,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是那时起主要的雕刻家,代表作品:极乐忘我的圣特蕾莎。他运用描绘面部表情的技术赋予宗教体验以可见的形式,这种强烈的面部表情,一直还没有人在艺术中进行过尝试。同时,不让衣物用公认的古典手法下垂形成庄严的衣褶,而是让他们缠绕、回旋增加激情和运动效果。
    绘画方面,意大利仅仅在风景油画和风景雕版画分支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巴洛克风格中对于动作和大胆效果的嗜好表现在其中,同时威尼斯艺术的华丽感、明亮感和色彩感也更进一步。其余方面,18世纪意大利的艺术家主要是一些卓越的内部装饰家,将修道院的大厅粉饰为盛典嘉会的场所,从而出现了不少华丽的湿壁画,但这些富有热情的作品却流于表面,意大利的艺术也逐渐走向终结。

22、权力和荣耀(二)(法国、德国、奥地利,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1700年前后,可以算是最伟大的建筑时代之一。欧洲的国王君主急于通过艺术来彰显征服人心的威力。即法国路易十四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凡尔赛宫,欧洲爆发了一阵奢侈的创造热潮,结果促进了欧洲天主教地区许多城镇和风景的面貌改观。欧洲的城堡与教堂的巴洛克风格中加入了大胆的元素,而内饰更是极尽浮华。将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卷入这一场放纵的装饰活动,大大丧失了他们独自的重要性。
    安托万.华托(1684-1721),那时期仅有的伟大画家,定居巴黎,37岁死于肺病。他喜欢创作想象中的摆脱了苦难和琐事的生活景象,一种梦境般的美好生活。他的画过分精美而不自然,助长了18世纪罗可可时尚的形成。

23、理性的时代(英国和法国,18世纪)
    正当欧洲国家推崇奢华浮夸的巴洛克风格时,英国还是理性地推崇节制与庄重。
    建筑方面,1666年伦敦大火后克里斯托弗.雷恩(1632-1723)重建伦敦的教堂。他建造的圣保罗教堂立面中没有曲线,装饰中也丝毫不夹杂奇特或异想天开。同时,教堂的内部也完全是盖贵而单纯的装饰,完全没有其他巴洛克风格的大型壁画雕像等。18世纪英国完美的典型并不在城堡而是体现在乡间宅第,后者也严格遵循着古典建筑法则,常用“帕拉迪奥手法”建造别墅,而庭院或花园则主要模仿洛兰的风景画。
    绘画方面,由于新教的统治,绘画最主要的需求也来源于肖像画。但这一分支却往往被霍尔拜因、凡.代克等外国艺术家给抢占。威廉.贺家斯(1697-1764)开始另辟蹊径的着手完成一套套组画,该类画主要用于布道,告诫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乔舒亚.雷诺兹(1723-1792)是后来再出现的迎合英国文雅社会口味的画家。他主要模仿前期画家的高明之处——拉斐尔的素描法、提香的赋彩法等。并多次就艺术的理念发表演讲:“真正的画家不是致力于以作品描摹的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是必须致力以他的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由此可见,在他眼里只有伟大而感人的题材才称得上是伟大的艺术。
    托马斯.庚斯勃罗(1727-1788),他与雷诺兹的想法则大不相同。他的新鲜、朴素的作画方法和雷诺兹可以模仿古代而稍显做作的风格有很大区别。雷诺兹渴望展现历史神话场面,而庚斯勃罗则更爱画风景画。因此他也画了大量的风景速写稿。
    而这时代的法国,贵族式的梦境世界开始隐退,画家们开始观察当代普通人民的生活,从而作画题材也扩展到了平常的故事和逗人的插曲中。
    让.西蒙.夏尔丹(1699-1779)和之前介绍的荷兰画家弗美尔相似,以平静而克制的色彩绘制普通人民宁静的生活片段。

24、传统的中断(英国、美国、法国,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
    建筑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普通人对各种各样的风格已经开始有所觉悟,并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建筑风格。有人以哥特式风格建造自己的宅第,也有人复兴起希腊式的建筑样式。
    绘画与雕刻方面,古老的师徒受教模式以被真正地学院统一教学替代。绘画的风格和题材的变化,主要由以下三点引起:1)为了增加当代作家的影响力,伦敦的学院开始组织年度展览会,从而迫使艺术家不得不为展出获得成功而努力,由此导致为博得眼球,壮观而做作的作品会压倒单纯而真诚的创作风格。2)法国大革命大大促进了艺术家对历史的兴趣及英雄题材的绘画,促使艺术家在选题时突破了往日狭隘的范围,更多的开始描绘传奇场面、中世纪轶事或当代历史,以此表达对当前政局的态度。3)越洋而来的美国人,并未受到旧大陆的神圣习俗约束而愿意进行新的尝试,也带动了欧洲创新求变的风气。主要代表画家:
    雅克.洛易.达维德(1748-1825)他是革命政府的“官方艺术家”,著名画作《马拉之死》。
    佛朗西斯科.戈雅(1746-1828),西班牙画家,在为宫廷或贵族制作肖像画时,把他们的虚夸、丑陋、贪婪和空虚暴露无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戈雅也是注明的烛刻家(那时又出现了既能烛刻线条,又能涂布阴影的新技术:飞尘腐烛法),他版画的大都是巫婆和怪诞的幽灵。这显示了传统中断的最突出的后果——艺术家觉得有自由把个人的幻想画在纸上,以前只有诗人如此。
    威廉.布莱克(1757-1827)英国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以制作版画为生,也是将梦境带入绘画题材的突出人物,被普遍承认是英国艺术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威廉.特纳(1775-1851)英国风景画画家,最大胆的画作《暴风雨中的汽船》,画中寻求动人和戏剧性的效果。而与他同期的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却忠实于自己的视觉,在乡间写生的基础上细心加工,风格纯真至诚。

25、持久的革命:19世纪
    工业革命开始,手工让位于机器生产、作坊让位于工厂。艺术上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建筑方面,随着建筑物数量的爆炸性扩张,缺乏可靠的技艺以及莫名其妙的坚持“风格”,导致那时诞生了许多组合式的建筑(整体形状由一位建筑家设计,立面和内部装饰由另一位专攻风格的艺术家设计),伦敦的国会大厦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绘画和雕刻方面,也因如下原因遭到了打击:
    1)随之前传统的中断,打开了题材的选择范围,于是导致购买人的意愿与艺术家的意愿更容易产生分歧。艺术家或是为了钱而做出让步,或是坚持己见忍饥挨饿。
    2)工业革命的崛起使大批缺乏传统教养的有产阶级走上富裕道路,同时贱货次品的不断产生,公众的趣味大幅度的下降了。
以上的情况,催生了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对立情况。企业家觉得漫天要价的艺术家和骗子差不多。而艺术家留着长发蓄着胡子,强调自己蔑视“体面”习俗的同时,也时不时用作品惊吓有产阶级,试图打掉他们的得意感。
    正如15世纪的改变在佛罗伦萨,17世纪的复兴起源于罗马,19世纪革命的中心就是巴黎。
    19世纪前半叶最重要的保守派画家是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喜爱古典时期的英雄式艺术。对立面是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相信绘画中色彩比素描法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在两种方式间架起桥梁的是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1796-1875),以新的手法用他的一套颜色捕捉到了风景中的闪烁的光线和发光的烟雾。
    第二场革命,涉及题材。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开始着手画跟现实情况一样的农民生活场面,属于巴比松(巴黎一乡村名)画派。居斯塔夫.库贝尔(1819-1877)在巴黎的一座棚屋开了个人画展,取名《现实主义——G.库贝尔画展》,此次革命由此命名。现实主意鼓励艺术家蔑视程式,把世界画成他们眼睛看见的样子。
    第三场革命,涉及表现手法。代表人物:爱德华.马内(1832-1883)和克劳德.莫奈(1840-1926)。他们发现,当我们在观看自然,看见的并不是各具自身色彩的一个个物体,而是在我们的眼睛里,实际是在我们的头脑里调和在一起的那些颜色所形成的一片明亮的混合色。运动中的物体更是如此,艺术家记录下来的仅仅是在那一瞬间看见的东西而已。1874年他们联合举办了一个画展,莫奈的一幅画编目标为《印象:日出》,由此而把这一派艺术家叫做“印象主义者”。这一革命中,最年长、最有方法的都是之一叫卡米耶. 毕沙罗(1830-1903)。
    印象主义之所以会迅速的大获胜利,主要由于以下两个原因:1)便携照相机和快拍在同一时代兴起,艺术家不得不去探索摄影术无法仿效的原因。2)日本彩色版画的流行。日本人乐于从意外的和违反程式的角度来领略世界的态度,使学院派察觉到身上不知不觉的还保留着多少欧洲的程式。
    不久后,雕刻领域也收到绘画的影响。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不重视外形的“完成”而喜欢把一些东西留给观看者想象。

26、寻求新标准(19世纪晚期)
    新艺术运动开始了。
    建筑方面,建筑家开始采用新型材料和新型装饰进行建筑实验。铁和玻璃悄然出现在火车站和工业建筑中间,东方艺术中的弯曲弧线效果也被植入到铁结构中,出现了全新的风格。
    绘画方面。保罗.塞尚(1893-1906)看到当印象主义者专心于飞逝的瞬间时,画面的凌乱感也随之出现了。就如同透视法被发现后,打破布局的僵硬使之恢复平衡与和谐一样的困难。但他最后做到了既使用印象主义的方法,又保持普桑艺术特点的秩序感和平衡感,从而获得坚实而持久的形状。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发现由于印象主义屈服于他们的视觉印象,除了光线和色彩的光学性质以外别无所求,艺术就处于失去强烈性和激情的危险中,他创造了一种纯真的艺术,虽然必要时扭曲了物体,但却直接的传达了一种振奋的情绪,给予所有人快乐和安慰。
    保罗.高更(1848-1903)因对当时的社会与艺术的完全不满,而独居塔希提岛,在原始部落中发掘更单纯、更直率的东西。
    塞尚的办法最后导向起源于法国的立体主义;凡.高的办法导向主要在德国引起反响的表现主义;高更的办法则导向各种形式的原始主义。
    同时,随着新艺术运动的展开,追求装饰性的时尚也被带动起来。忠于母题或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已无关宏旨,只要图画或版面具有悦目的效果。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1864-1901)及奥布里.比亚兹莱(1872-1898)称为那时非常有名的招贴画艺术和黑白插图家。

27、试验性美术(20世纪前半叶)
    20世纪的建筑已经抛弃了对“美的艺术”的坚持,抛弃了装饰,抛弃了古老建筑的程式甚至严格的对称要求,而是完全遵循建筑的目的。这一点在美国尤甚(因为缺少传统的压力),轮廓清晰、形式简单的现代工业风格逐渐形成。
    绘画方面,为了引人注目,艺术家不得不追求独创性。
    在前人的基础上,表现主义的风格越演愈烈。表现主义者对人类的苦难、贫困、暴力和激情深有所感,认为古代一味追求美的风格难免伪善。爱德华.蒙克(1863-1944)的《尖叫》、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的《需求》、埃米尔.诺尔德的《先知》都用简化的首发增强了表现力。
    于此同时,立体主义的风潮在巴黎掀起,推崇“形式第一,题材第二”。我们发现,图案与立体性始终存在冲突:给予装饰性图案以优先地位时,就牺牲了长期实践的用光影塑造形体的方法。沿袭塞尚的思想,艺术家希望把母题画面组织地尽可能的有立体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展现同一个事务。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描绘的《小提琴》便是如此,一定程度上他重返了我们所谓的埃及人的原则,从最能体现物体独特形式的角度去画它。
    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催生了“抽象艺术”。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强调纯色的心理效果,强调鲜红颜色怎样像号声一样使我们动心。他展出那些企图创作色彩音乐的第一批作品,开创了后来所谓的“抽象艺术”。皮特.蒙德(1872-1944)最著名的《红、黑、蓝、黄、灰的构图》,也渴望通过清楚而规则性的艺术反应宇宙的客观法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