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途中

我将要做的事……

追寻的过程很辛苦,但我们没有停下脚步。

-现在完成时-

这个学期我的IP项目团队就在探讨一个很宏观的主题: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到底是友好的还是恶劣的,还是鉴于两者之间的?是科技影响人类还是人类影响科技?人类驯服科技了吗?科技驯服人类了吗?是人类带来的科技影响了自然,还是科技让人类影响了自然,还是科技和人类都影响了自然?

失眠💤🚫

IDP Final Exhibition

这两个是这学期最主要的项目产出,也体现了我对科技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思考。

-现在进行时-

全球来看,人类的存在给地球带来了快速且巨大的变化——人类影响了自然也影响了自己这个大的种群。除了全球气候变化,随着人类越来越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资源富裕的人浪费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同时很多人的温饱还成问题。有人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有人要为了养家糊口而放弃学业。不仅是生理上,很多人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找不到地方解决。而在人类未来发展的去向起决定性因素的人群是青少年。

在这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在一个平常的周末,在丹麦大使馆,举办了一次「中丹儿童健康与发展大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的黄小娜博士介绍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在关注的8个方向:

  • 儿童的保护与接纳、儿童生存
  • 教育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紧急情况中
  • 性别
  • 创新为儿童
  • 供应与物流和研究与分析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正在关注的8个方向

其中儿童基金会提出了七大战略重点领域:

在这七大战略中,我觉得 5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 和 6青少年心理健康 与我现在所生活的时空比较接近,似乎可以作为自主发起的项目。同时我也在寻找团队,希望能找到有共同志向和能共处的伙伴们一起做这个项目。

-将来进行时-

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是我的大目标。那在这之前,我要先完成一些小长期的阶段性目标。只有更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我现在处于一个“清晰”->迷茫的状态。我曾经认为未来自己会向理科科研方向发展。我喜欢分析和思考,因为它们能够让我用理性的思维和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我认为自己不太喜欢也不适合感性表达,因为它的主观性让我没法让大家轻易地接受我的观点。在第一个学期选课的时候,我曾认定自己是一个理科生。于是选的所有课都是理科:物理、化学和生物。完全把自己僵固在了“理科生”的标签里。

为了满足对更多领域的好奇心和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聚焦点,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基础的2021暑假计划。

  1. 看一部音乐剧 
  2. 看一部美剧
  3. 听博雅小学堂的《商业故事千万种》
  4. 阅读杂志《少年时》系列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财经商管
  5. 去三坊七巷当志愿者
  6. 参加哈佛峰会
  7. 深入了解一下儿童基金会项目

希望这个暑假是在寻找意义和达到目标路上的重要一站。


曾经

我曾经做过和经历过的事……

作为大自然中一根芦苇级的人物,我想要扎根于中国,放眼于世界。

我曾经游玩过许多国家,体验到了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澳大利亚悉尼的阵阵海风,泰国飘着椰香的咖喱,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的马卡龙。但这仅限于游玩,所认识的也只是一个国家面向游客的面貌。真正想要放眼于世界,需要做的要比去各个国家旅游要多得多得多。

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那里学习一段时间。

2016年10月24日,我从福建福州的长乐机场坐上前往加拿大的飞机。能有这次出国学习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我的妈妈要去做访问学者,我只是一个“陪读”的。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同学可能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不同的肤色、语言、信仰、思维模式,一个屋子里就像一个“国际论坛”。想要加入这个“国际论坛”,英语成了我最大的挑战。而这里有一个潜在的舒适圈,我的同学中也有跟我同样的中国人。在加拿大留学的一年里,前半年我不仅在适应环境“落差”,还有用英语充斥着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会说英语,跟同学们的交流就很少。这个潜在的舒适圈越来越对我有吸引力,让我更加怀念之前能跟同学们说中文的情景。

在舒适圈待久了会上瘾。当我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半年已经过去了。

还好在过去的这半年里,我也认识了几个外国的小伙伴。中午时间跟她们待在一块,而不是独自在教室里;尝试加入她们午休时间的游戏——有的时候是play tag,有的时候是狼人杀(但是好像版本不太一样),有的时候玩闭眼的老鹰抓小鸡。所以在这个舒适圈里并没有陷得太深。而真正开始融入这个“外交圈”后,发现因为大家都来自不同的人生背景而让这个圈子变得很精彩。虽然在交谈的时候还是磕磕绊绊,需要“连比划带字幕”,但是她们都很耐心地听我说完也愿意跟我交流。跟天性对抗着走出了舒适圈,遇见了朋友圈里的“精彩”。

在加拿大的一年里,我还跟我的一个外国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网站,里面包括了适合6~8年级同学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游戏,希望能让大家在学习枯燥的知识的时候获得一些乐趣。当时还在学校的体育馆里进行期末展,后来又去另一个类似科技馆里跟其他高中生一起群展。(可惜那个网站链接4年前就丢了,一直没找到它)我们都知道国内的公立学校在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是用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而国外,同样是公立学校,却是用一个展板来展示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抛去过程的努力只看结果。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

从加拿大回来后,对于全球视野的探寻还在继续。

在2019年初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参加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师讲堂」项目。这个为期两周的夏令营主要学习了3个目前全球正在关注的问题或者发展的领域——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科技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和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设计思维——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寻找在生活中隐藏的用户和用户需求;科技创新——无疑是人类的代表作,在宇宙生成以来的历史长长长河中,人类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让地球甚至宇宙在对于它们来说的瞬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全球变暖——这应该是全世界都在共同面对且携手努力解决的问题:地球在人类的运作下逐渐不堪重负,人类除了反思还应该做什么。团队还去参观了苹果公司、Google公司以及Intel公司的本部,进一步了解了这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公司。

最后作为结业展示,我和小组成员抽到了做关于设计思维的presentation。

结业展示:Design Thinking 设计图

我不是Steve Jobs,也不是Bill Gates,我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为社会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在途中,我向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这一步很微小,即使走了十步一百步我也无法抵达那么高的层次;但至少我在前进。人的目标只能是阶段性的,他们永远无法达到自己最终的目标。因为人是贪婪的,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又会有下一个,一个接着一个。当一个人没有了目标,ta的生命可能就到了尽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根芦苇,<寻找并达到目标>亦是存在的意义。


WHY DO I DO THIS ?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说真的,我不确定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意义」是什么。

我只知道有刷不完的题和考不完的试,凭着“卷”的中考上了好高中。再继续刷题和考试,再凭着这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上了好大学。有了好大学的文凭,就能找一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赚钱。赚了钱就可以花。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

我看到过很多有意义的人生,比如,Microsoft公司的创始人Bill Gates的发明让整个IT行业的发展向前跨了一大步,他的对手苹果公司的创始人Steve Jobs让个人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变得越来越精致、方便。

他们这么做的意义就是用他们所作所为帮助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说真的,我不知道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还在寻找的路上。

小雨蛙做好准备,即将开始一段探寻未知的旅程。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存在的意义是让我自己感到开心,更是满足我的求知欲。

我的意义存在于<让自己感到开心>的过程中:发生在跟小伙伴们在一起聊天时,在完成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时,在突破自己极限的那一瞬间获得的成就感中;在这开心的过程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变化。我可能更加能够关注到他人的感受,也可能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能刷新对自己的认知。打破了自己的防御型思维,把局限着自己的那个“框架”拆掉,或许找到了自己更大的潜能。

更进一步,「建筑师」对于新知识的渴求甚至超过了追求开心。在满足求知欲的过程中,我会抱着“要么你说服我,要么我说服你”的态度,挑战别人的同时也挑战自己。在质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有了知识水平的提高,就能看到有更多角度,更深层的含义的更精彩的世界。过去,看到Excel表格就是一些面向用户方框和数字;在了解计算机编程之后,就能看到Excel表格背后面向过程的算法和函数和运作规律。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只有正反面;这是个三维空间,从黑色到白色不是转变而是过渡。

了解得越多——看待问题的角度就越多——遇到的问题就越多——解决的方案也越多——遇到的挑战也越多——获得的成就感就越多——就越开心。

这是个<思维迭代>的过程,从未停止。一直在不停完善自己的人生,一直追求新知识,一直能让自己快乐——或许,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做一只尝试出逃的雨蛙」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井底之蛙」是一只雨蛙——首先,它长得很好看。但更重要的是,雨蛙是一种可以在田里捉害虫的蛙。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角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有的角色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不管以什么方式,这就像一个循环,大家都在用自己所能支持着自己脚下所生活的地方,让它变得更加美好,也让自己获得更开心、理想的生活——这或许也是人存在的意义。

刚从井里跳出来的小雨蛙,环顾着四周陌生的世界。抬头看到的不再是圆形的天空,周围漆黑的石壁也不见了,有的是金黄的小麦,流淌的小溪,缤纷的花朵。但是小雨蛙太矮了,看不到小麦、小溪和花朵后面是什么。

突然,它看到头顶上掠过一只燕子。

这个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小雨蛙有两种选择:1. 看了一眼燕子,让她飞走了;2. 叫住它。我希望这只想要看到世界的雨蛙能够邀请到燕子作为它的眼睛,让它能够看到以自己的视角看不到的东西。

对于未来的自己,我希望能够“出逃”。

“出逃”视野,不把视野仅仅停留在中国,把视野放得更远些,放在亚洲,放在东半球,放在全球甚至更远。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自己的认知,“出逃”自己的局限。这也是一个学习和迭代的过程。BLAISE PASCAL说:“思想构成了人的伟大。人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人是一种能够思考的高级动物,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在地球上待的时间最短,却给地球带来了最大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有好有坏。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在于思想。有些人就是可以拥有很大的视野,他们可以考虑到很大很远的目标;但有些人就是只能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法“出逃”。

“出逃”舒适圈,有时候不逼一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这个圈子是一个舒适的牢笼,因为在里面的人能够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舒适,对于大部分的人具有很强的诱惑性。追求舒适就是人的一种天性,“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如果不“出逃”舒适圈,就像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在“躺”着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逐渐在舒适圈里迷失了自己——代价可能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在圈里的人不知道圈外的世界的精彩,只能体会到圈内的“美好”。但是有一种人敢于跟自己的天性作斗争,因为他们向往的是精彩的自我。在舒适圈里他们永远得不到新鲜感,因此他们不会感到满足。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自己,先要从第一个牢笼里“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