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

我曾经做过和经历过的事……

作为大自然中一根芦苇级的人物,我想要扎根于中国,放眼于世界。

我曾经游玩过许多国家,体验到了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澳大利亚悉尼的阵阵海风,泰国飘着椰香的咖喱,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的马卡龙。但这仅限于游玩,所认识的也只是一个国家面向游客的面貌。真正想要放眼于世界,需要做的要比去各个国家旅游要多得多得多。

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那里学习一段时间。

2016年10月24日,我从福建福州的长乐机场坐上前往加拿大的飞机。能有这次出国学习的机会并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我的妈妈要去做访问学者,我只是一个“陪读”的。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同学可能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有不同的肤色、语言、信仰、思维模式,一个屋子里就像一个“国际论坛”。想要加入这个“国际论坛”,英语成了我最大的挑战。而这里有一个潜在的舒适圈,我的同学中也有跟我同样的中国人。在加拿大留学的一年里,前半年我不仅在适应环境“落差”,还有用英语充斥着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不会说英语,跟同学们的交流就很少。这个潜在的舒适圈越来越对我有吸引力,让我更加怀念之前能跟同学们说中文的情景。

在舒适圈待久了会上瘾。当我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半年已经过去了。

还好在过去的这半年里,我也认识了几个外国的小伙伴。中午时间跟她们待在一块,而不是独自在教室里;尝试加入她们午休时间的游戏——有的时候是play tag,有的时候是狼人杀(但是好像版本不太一样),有的时候玩闭眼的老鹰抓小鸡。所以在这个舒适圈里并没有陷得太深。而真正开始融入这个“外交圈”后,发现因为大家都来自不同的人生背景而让这个圈子变得很精彩。虽然在交谈的时候还是磕磕绊绊,需要“连比划带字幕”,但是她们都很耐心地听我说完也愿意跟我交流。跟天性对抗着走出了舒适圈,遇见了朋友圈里的“精彩”。

在加拿大的一年里,我还跟我的一个外国朋友一起做了一个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网站,里面包括了适合6~8年级同学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游戏,希望能让大家在学习枯燥的知识的时候获得一些乐趣。当时还在学校的体育馆里进行期末展,后来又去另一个类似科技馆里跟其他高中生一起群展。(可惜那个网站链接4年前就丢了,一直没找到它)我们都知道国内的公立学校在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是用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在这一个学期学到的知识;而国外,同样是公立学校,却是用一个展板来展示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抛去过程的努力只看结果。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

从加拿大回来后,对于全球视野的探寻还在继续。

在2019年初一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参加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大师讲堂」项目。这个为期两周的夏令营主要学习了3个目前全球正在关注的问题或者发展的领域——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科技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和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设计思维——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寻找在生活中隐藏的用户和用户需求;科技创新——无疑是人类的代表作,在宇宙生成以来的历史长长长河中,人类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让地球甚至宇宙在对于它们来说的瞬间内产生巨大的变化;全球变暖——这应该是全世界都在共同面对且携手努力解决的问题:地球在人类的运作下逐渐不堪重负,人类除了反思还应该做什么。团队还去参观了苹果公司、Google公司以及Intel公司的本部,进一步了解了这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公司。

最后作为结业展示,我和小组成员抽到了做关于设计思维的presentation。

结业展示:Design Thinking 设计图

我不是Steve Jobs,也不是Bill Gates,我无法做到像他们一样为社会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在途中,我向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这一步很微小,即使走了十步一百步我也无法抵达那么高的层次;但至少我在前进。人的目标只能是阶段性的,他们永远无法达到自己最终的目标。因为人是贪婪的,在完成一个目标之后又会有下一个,一个接着一个。当一个人没有了目标,ta的生命可能就到了尽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根芦苇,<寻找并达到目标>亦是存在的意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