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诗歌。“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表达了作者以及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极其古诗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首先,在《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中,陈子昂借描写登楼远眺一场景,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并令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了陈子昂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而感到的悲愤和苦闷相交的心情。其次,全诗的结构紧凑连贯,但在紧凑的表达和描绘中,诗人又为读者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与构思的空间。全诗的诗词中所运用的语言苍劲奔放,富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感染力:第一二句通过俯仰古今,体现出岁月及时间的漫长与飘渺。前三句虽然“粗笔勾勒”,但所描写的浩瀚广阔的天地和充满沧桑的古今人事加以衬托和对比。第三句就展开了对于登高远眺场景的描写,将空间辽旷无比的感受栩栩如生的进行描绘。但在这广阔的时空背景里,结尾处的第四句体会出诗人寂寞,心情愁苦,孤寂的复杂情绪。整体诗词的结构和表达风格“明朗刚健”,尽管只有短短四句的诗词,但却为读者们呈现出了一幅广阔雄浑,浩瀚空旷的意境。
而《登幽州台歌》与洛夫进行改编的现代诗所产生的区别与相同之处主要在诗词中的结构、意境、以及用词选择,体现手法以及文本上最为显赫。在洛夫的改编诗中,开头第一句就交待了“高楼”“俯首下望”的事件及地点,而在原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与“人来,人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本在《登幽州台歌》前部分所呈现的“荒凉飘渺”的意境也瞬间在新诗中被“破碎”。再往后读,你会发现洛夫调换了“人”在诗中的出场顺序,中间部分两句“漠漠城邦之外,寂寂无人”,又瞬间把读者拉回到悲凉孤寂的寂静空间中去。而这处的诗词,和陈子昂所描写的“念天地之悠悠”所传递的空灵孤独的意境也是有相似之处。在诗的后部分中,洛夫通过的登高置身于高台之上的场景,置身于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交集之处。于是便分别用五个“天长地久”作为诗句的开头来继续跟“念天地之悠悠”来做对应,形容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同时,洛夫也将自己对“念天地之悠悠”的理解和思考通过不同的景物元素来加入到诗词中,例如:云、阡陌、涛声、夕阳,以及最能体现出虚实描写的景物–宫殿的夕阳。它们都是洛夫以置身高楼,俯首下望所得到的体会,将景物扩写到了这些他可以联想到的世间景象。在两首诗歌的最后,都围绕着“泪”进行收尾。在《登幽州台歌》中,“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陈子昂因倍感凄凉而独自落泪的场景,与“楼上的人,天长地久的一滴泪“在悲凉情调的感情基调中有了相似之处,孤独苦闷的情绪将这篇现代诗的情感升华。因为洛夫针对《登幽州台歌》所进行改编的目的和重点则是将“一个失意且渺小的人与悠悠天地,茫茫宇宙之间相互冲突而产生的艺术张力”,感染力来再次重建和表达。所以在意境上并没有选择做太大的改动,而是在文本,体现手法以及用词选择上有了不同之处。
在洛夫进行再创造的这几组诗词中,《登幽州台歌》的改编是我读下来最为舒适自然,虽然诗词的冲击力不大,但其背后都值得我读完后再度回味。例如:他以“天长地久的……”的这一段排比句来通过后面跟随的景物来作为原诗后部分所描写的意境。虽然是通过现代化和简单的排比手法进行表述,但也并没有削弱其中“飘飘然,悠悠”的意境感。又或者在结尾处最能触及我进行构思场景的”宫殿“和”夕阳“,都被洛夫赋予了生命的色彩。
最后,是在我阅读来自洛夫的这首改编诗歌后,不自然的就有同我和它(尤指洛夫再创造的现代诗)建立了联系。因为其笔触简易易懂,描写有趣,以及整体诗调较为现代化。所是当我从诗歌的开头:”从高楼俯首下望,人来,人往”这一段中就已经有了代入感。(其原因是我之前很喜欢站在家里面的阳台,从上方眺望,又或是站在某一个街角。看着涌动的人群,放空一切)……所以这首诗的触动我的点在于我从诗中感受到了飘茫和人海,以及空切和空洞所带来的孤独感。
因此,《登幽州台歌》改写中持有的那份独特韵味和虚实感非常吸引我,以及洛夫有保留了原诗内充满悲凉基调的意境。所以当原诗中较为经典的部分和现代的描写进行相结合时,不仅带给我不一样的新鲜感,也能引发我扩展更多关于改写诗歌领域的探索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