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赤裸的艺术

以前听说过一句话 读史使人明智。

考完ap艺术史考试的那个晚上,我竟然算不上是轻松,反而还悬挂着一种慌乱,我紧接着意识到,我不希望学习艺术史这件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学习艺术史其实是一个很吊诡的过程,因为艺术史所涵盖的内容无一不在今天有所体现,却又与今天大不相同。一方面,我们在今天已经更习惯于消解概念,缺乏勇气的大胆宣传某一观念,因为那势必会招致批判,所以我们尝试面面俱到。这与艺术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坚定的,不瞻前顾后的相信某些东西的时候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及状态是大不相同的。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逐渐追求内在的表达,他们不愿意舍弃任何一点自我以来为他人工作了,很难说这是好是坏,但是创作的心境变了。

Photograph © 2013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或许与大多数人一样,艺术学习是从追问什么是艺术开始的。有人说,追问“什么是艺术”就是一场徒劳,因为根本不可能寻到答案。现代艺术更是如此,如果艺术可以被定义,那就不是艺术了。事实上,当我问出“艺术是什么”的时候,我从来都没有奢望过自己会得出一个答案,但我依然会问。这并不是真的对于正确答案的探索,而是我们对于艺术的构成,来源,内容,背景等永远保持敏锐。问“艺术是什么”这个行为是一种徒劳,也终归是一场“有意义的徒劳”。

朱青生教授在艺术史课程上对艺术做了如下总结,艺术可以被理解为两个面向:一是人类有意识地为艺术而艺术,以单纯欣赏的目的而制作出来的物件(作品);二是人类在制作它的时候是出于使用目的,并非出于欣赏目的,但在制作的过程中使它具有了某种形式的美感,这种美感可能是出于有意,也可能出于无心,后来渐渐失去使用价值,却因其外形别致或工艺精湛,被当成艺术品保存下来,且视为珍宝放进博物馆等。

艺术植根于人类最原始的情绪与感受,而艺术的历史则连接了迄今为止上万年来存在过的数以千亿计的人类。它不需要语言,不管出自哪个大洲,不管来自什么文明、种族,它都是赤裸的、直接的。

即使是翻开AP艺术教科书,正在面对的不仅是一幅幅半色调印刷物。你看到的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加之于洞窟石面的懵懂想象与观念,是宣泄在雕刻之中的最原始的欲望。美的概念在某一刻产生,人们把美散播在生活的每一处,建筑、器皿、服饰。艺术慢慢成了自然、人、社会与每个自我的载体。

如此一来,一本教科书又如何能够涵盖呢?

大概是从这种不满以及对伟大艺术作品的震撼出发,我很想做一个系列,来纪念一下这些伟大的艺术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