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东西
Something that is in my way that I need to get rid off
你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防御性思维…?(不知道你是否摆脱了这些会阻碍你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事)
1. 僵固型思维:
最为严重,你喜欢别人对你投来羡慕和崇拜的眼神…同时也害怕你一旦登上了别人眼中的神台之后达不到他人的预期。你或许不像绝大多数同龄人如此的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但是一旦被别人看得起了,你就希望可以一直被看得起。这一点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多了,自己把机会成本假象的巨大,失去了本身能拥有的更多的可能性。就比方;假如你不在乎、不用维持一个虚假形象,你就不用怕失败而矜持了。
举个例子:别人说“你艺术方面有天赋”,你便以后都要小心翼翼的不去打破我一有的一个“完美”形象。不敢随便乱画、创作、或者分享,或许因此失去了很多东碰西撞的创意灵感。
解决办法:
我能想象到最为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发制人”,在真正失败之前,主动打破自己已有的“完美”形象。或许这个主意挺起来很无厘头,“为啥要刻意破坏自己的形象而不是不把他人的看法放在心里呢?”但实际上你自己也很清楚,想做到第二点很不简单,或许需要完全的自我认可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摆脱他人的眼光。所以还不如自己先了断了自己的形象来的实在罢了,在做不到不在意他人的前提下,降低期待是最好消减落差的手段。
However:
第一步,我直面了我的僵固型思维,很多时候我被防御性思维握着舵在做很多下意识的决策。
一开始我咨询了我妈,因为在我眼里她看似一个可以不在意外界一切眼光、做自主决策的独立个体。但是她和我讲,她也是慢慢的才学会不那么在意外界的期望的。过去的她,和我一样,也会担心别人的眼光还有批判。也和我分享了一个例子,讲述她就在事到关头的紧急时刻,还把别人的眼光放在了生命安全之前。(故事结局是平安的 具体事件不太方便讲)我得到的答复最终是:逐渐的我会意识到我没有能力去照顾所有人的看法,他们对我来说也并非如此重要。道理……我确确实实的都懂,但我并没有瞬间开悟,跳脱出这个防御性思维的框架。
于是接下来,我便开始从更多渠道寻找更快速的改变方式…“其实很简单,不怕被人笑话也就无敌。可是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太难办到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要接受不在乎他人的眼光,需要个过程。”(知乎用户:纯净苍穹)如上所诉,似乎多数要不是在陈述大道理,要不就是在说不在意外界眼光这个能力要慢慢积累…啊 我介于不愿意为虚假形象的成本买单,和不愿意破坏我认为的我个人的社会形象之间作斗争。
回头来看我当初的方案:不让我认为的我在他人的眼光中产生落差会不会属于治标不治本呢?我要避免虚假形象造成的成本落在我的头上,which was caused by过度的在意外界的眼光。有意的去破坏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为了不让自己难堪),难道不是过度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恐惧达不到他人预期的典型表现?
这一个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上方讲述的思想过程。虽然我对于摆脱他人的眼光这一要点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经过思考排除了一个不可行的路径,是我大目标底下完成的一个小bonus。
2. 应该思维:
你是否还记得你过去也会对家长、朋友、对象有着“应该”的模板。家长就是应该理解我、朋友就是应该无话不谈、对象就应该包容喜欢我的一切。是不是这些“应该”有时候也会把你带到绝境?小孩子的确有需求在脑海里建立一个乌托邦世界并活在当中,让这个不可控的世界回到自己的掌握当中。但如果长大之后现实和自己构想出来的世界依旧是完全脱轨的话,就是时候去慢慢接纳事实了。先不说和你相处共事的他人的感受,你自己这样长期也是会吃大亏的,因为每天都是一次思想和现实的斗争。
解决办法:
就好比你无法接受在某时某刻发生的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之时,认真的问自己“已经发生了,我该如何改变它?”而不是选择停滞在无法面对事实的痛苦当中,选择性的不去面对已经发生的经历。既然已经发生了,如何make the best out of the worst.
Outcome:
按照我上方所提到的面对意料之外的方式,我逐渐对自己的情绪更有把握了。
举个这段时间的例子,最近遇挫了。当天晚上我唯一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只有不公平感,当时的思维压迫感禁止我去站在更高的视角,更完整的看待这件事,典型的无法处理好现实和预期的巨大落差。虽当我明确的意识到我没有能力掌控生命中不可控的因素,但这种强烈的缺乏自主性和安全感制止了我的去大脑理性思考。第二天,我开始跳脱出:由于基本情感需求没被满足带来的负面情绪的掌控。我不停的问我自己,“事已至此,我改变不了这件事,我能如何的make the best out of this situation.”
持续了一周的自我审讯,我开始能够很理性的看待这件一开始难以接受的事。我自己都感到无比惊讶;我的情绪由我主导。
通过这个解决办法,我看到了过去现在的我之间的差距。如果养成了在不适之时沉着冷静的问问自己,“已经发生了,我该如何改变它?”的习惯。我能从每次失败的体验中学习更多有益的经验,也会让“情绪”对我是更健康的存在。
3. 绝对化思维:
很庆幸的告诉你,15岁的你不认为你拥有很明显的绝对化思维。我现在十分相信,我是一个还可以成长、改变的人。任何方面任何事情,我都从未告诉自己“我就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