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装置–“行为…

这次de灵感来源于Marina做过的一次行为艺术,可以让观众对她做任何事。

所以这次邀请了Oliver的假人朋友,可以让大家任意装点,我在旁边放置了手机拍摄全程,发现还蛮有意思的。当人们在装点这个看起来没有生命的物体时,就会变得更加大胆和放肆,尤其是平时看起来更加保守派的同学反倒会更加的跳脱

我觉得很多时候对于比自己弱且无还手之力的物体时,我们的反叛感就会被体现出来,看起来不合乎规矩常理的表达形式,我们不敢用于自己的那些东西都会被放到他身上,所以很多无意识的装扮其实非常适合研究心理学吧hhhh

做完之后觉得有点难过,我们以装点它取乐的同时,我们又怎么能免俗呢?不过也是被生活和社会装点的人罢了。

…… BE NICE TO THE WORLD

插画–今年6岁啦

插画对我来说是极度头疼的一件事

因为:我 不 会 画 画

这还是挺让人自卑的一件事情,毕竟在探月这么强的地方,报了设计课,没点傍身的能力可不行,结果我正好没有:(

所以这个作业我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做的,但是事实证明效果比我的预期强,虽然不安的情绪有点一丢丢融入到了作品里,但我还是觉得很开心,我也是可以画点东西的吧~

我想起来上一次这样认真画画,是我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我们的毕业礼上要画一幅画送给自己,作为告别。那个时候我绞尽脑汁想画一张特别漂亮的画送给我妈妈,那是我家庭关系最好的一段时间,我画了一张全家福。但是我发现一直不太对付的一个小姑娘跟我画的是一个主题,人家竟然还比我好看,这导致我之后非常久的不自信

这一次我想弥补我小时候的一点小遗憾,并不是为了比过谁,我只是想再好好画一个小简笔画,至少是对得起自己啦。虽然主题是搞怪的人物,但是我在最开始动笔的时候就不自觉的选择绘制了一个可爱的小和尚,我想那应该是小孩子心目中最善良的小人儿了,尽管他们都没意识到

然后我又想画一个反派人物,但是最后还是把他整成了一个有点可爱的好人吧,这个角色是一个小黑帮头头,是他终于收到保护费的一个开心时刻,我觉得这个形象有点讽刺吧。这就好像拖欠了好几个月的工资终于被人补上了一样,现在的人们看起来满心为钱,可惜说白了不总是生活

字体设计-Amber

Amber——琥珀,同时这个词也是我的名字,做字体也是难得的体验,我觉得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大概就是我自己的名字,所以便选用了amber准备开始搞一波事

最开始做字体是有点儿没灵感的,总想往服装类的靠,后面感觉其实没有必要把这么限制死了。

于是我就疯狂的在生活里想找到一些灵感,感谢302.2的灯让我突然有了想法,我想用灯光的明暗对比去做一些新的创作,我觉得最能直观体现明暗的色彩大概就是黑白。最开始我是想在一张黑色的大卡纸上剪出Amber的几个字母,后面发现难度比较高,而且效果也比较“歪七扭八”,所以我就干脆只把A撕下来,剩下的用其他方式去表现。

我之前的几次作品还是色彩蛮丰富的,大概也是因为学期初满怀着一腔热情的缘故。但是最近正值月末,所有的科目都在milestone,人忙的昏天黑地,脑子也变得空空的,好像都是“任务!paper!GPA!defence!” 大概这样的黑白色彩就能反映出来我内心忙碌中的空洞吧。

疲惫 疲惫 疲惫

关于作品的一些些解说:

be是为了和其他形成反差,就像我寓意里写到的,我希望自己在压力环境下依然能“be yourself”,不要那么焦虑,做喜欢的自己就好。

我希望这个作品能把二维和三维设计都融合在里面,m的影子也可以成为一个新元素,让黑白也能更有自己的美吧

ps:做的时候太着急啦,忘记拍摄过程照片,不好意思

拼贴设计——今晚我是艺术家

1拼贴作品

今天是没有灵感又想任性的一天!

很久很久很久以来,我觉得我都被一些隐形的条条框框束缚。所以在动手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做什么主题?什么主题?什么主题才好?”然而当我越去想这些问题,我发觉我越找不到灵感,同时焦躁难安…

于是我决定,今天就不要管这些了,去他的价值和理念,今天我就做我想做的,今晚我就是限定艺术家沈浥尘同学。我只做我想做的,做我觉得好看的,我也不必再暗暗跟别人比,只要我够自信,我就够“艺术”

所以我就开始随便的撕扯,然后又组合、裁剪,我把我想要的杂志素材剪开,把人脸剪开。这其实就代表着我内心的撕裂感,我想要自由、随性,但还是希望做的更好,也或许是更迎合别人一点。

创作过程中

我个人是很喜欢日本文学的,包括日杂复古这样的风格,在我自己不自知的状态下久在作品上呈现了这种感觉,这是让我自己也感到很惊奇的;我想这份作品没有那么些高大上的追求,它只反映了我内心最本真的喜好和想法,也是很有趣的

关于“今晚我们都是艺术家”这句话,我希望不只有我有这种内心的放纵与解脱感,每一个人都能在创作中找到自己的快感。所以,今晚我们一起做自由潇洒的生命体吧!!!

一起来看成品!

2 海报成品

一点点反思:当我过几天回看这份拼贴的作品,我才发现我的素材是那么的“规整”,全都是方方正正的剪贴,我回想了一下也许是跟我个人和生活经历有关。不管是以前的生活环境,还是我自己总“困住自己”,所以我还是把它称之为有些失败的反叛记录吧。我惊奇的发现原来艺术作品是很能反映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额,也许我还可以更突破一些

SINGLE SPACE

这个模型最开始的思路是做一个类似八音盒的小盒子,中间有一个女孩子的造型。但是后来跟老师沟通了之后感觉这个想法难度太高,而且我后来也觉得内容有点单调,所以打算就用另一种方式来体现我的特点:作

在我的脑海中,作这个字应该是非常明亮,各种鲜艳颜色的碰撞。这样的丰富对冲更能体现“做作”“矫情”那种张扬和不自然

其次,一般作这个字会有很多动态的表现,而且一定是区别于“普通人”的,所以我打算会用弯曲,甚至扭动的造型去表现这个字

但我希望在模型的最中间做一个白色的小造型。我希望传达的是,即便我看起来很做作,很让人不喜;但是在内心里我可能是意识不到这些行为会让人不适的。做作的人心里也是可以很纯净的, 并没有那么多“故意”与“恶意”。而且这个模型的内部也会是比较深色的,因为其实在作这样的外表下我的心情真的不是那么明朗。我也不喜欢这个字。我依然打算采用包裹感的设计,也更能让人感受到我回避与不适。

草图:

成品:

因为我对作的理解是希望自己能呈现一个很好的状态,但实际上会有点蹩脚。说实话本来我还是想做一个“华丽”的设计,有一个特别美的色彩穿插,但一是材料限制,二来我也觉得可能在很多人的想法中作这个词肯定还是个贬义词,是我们常说的“low”。思考了一下最后决定用这种“土味”的色彩碰撞,希望能呈现出我的想法。

中间被灰色布料包裹的那一块其实就是我自己的内心。我在一堆透明的史丹利中间放了一个红色的小球,这个代表着我的心脏,还是被纯净拥抱着的。

一点小反思:

这个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是材料限制;东西都比较单一,出来的效果也没有我想想中的足够花里胡哨,所以这次还是有一点反思吧,动手类的事情还是应该去发现身边的一切,而不能只局限于209这个教室

一份礼物——成品

我送给自己的这对耳环,设计初衷是希望轻便且好看,所以在制作中便选用了非常轻的布料作为主要材料。

作品的基调是蓝白色,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蓝色,希望这个作品里能呈现一个由浅到深的色彩过度,设计上采取了不断包裹的方式,让浅色包裹深色,有一些蓝色羽毛希望能带来一些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穿戴特写

这次作品选用了不对称设计,这个灵感来源其实是裙子。一只像少女平时穿的短裙,蓬松的样式能给人比较俏皮的感觉;而另一只更像是庄重场合才会穿出来的晚礼服,更加端庄、稳重一些

在制作过程中,先做了耳环的造型。面料的剪切、拼贴、包裹。中间选用了钢丝和胶枪进行粘合,后面我又觉得色彩还是有点太浅太单调,所有又裁剪了一部分羽毛片,将他们粘合成一大撮羽毛尾巴,将他插入进“晚礼服造型中”。造型结束后,加入了耳钩,对丝线和羽毛做了一点点修剪,最后就定型啦

单品展示

我希望这两种风格可以结合起来,让这对耳环有一些反差,既有女孩子灵动的俏皮感,也有女性魅力。但是这一点在成品上没有被凸现出来,我反思了一下可能是因为色彩太统一,而且短款也不够蓬,所以导致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可能下次再设计作品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周全一些,先专心致力于一方面(比如美观、设计理念、创造力)即可。

凡尔赛文学之乐–现当代文学

“说实话看到这个标题我哭了,你们这么的优秀,还对凡尔赛文学保有好奇。而我,只能蜷缩在坐不直的兰博基尼里面,连哭都不敢太用力,因为底盘很低容易划伤车底。”

看到这里有没有感到“有被无语到”呢,其实这就是最近爆火的凡尔赛文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凡尔赛就是通过表面谦虚甚至卑微的语气,不经意间露出自己优渥的生活或者自身一些优点。凡学和我们常说的装还不一样,装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凡学是看起来怕别人知道,但其实生怕别人不知道,怕别人看懂,又希望别人看懂。

那究竟是什么促使了凡学的走红呢?在凡学的场景下分为两部分人,一是speaker,二便是audience;他们在面对凡尔赛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 对于speaker来说,就显而易见的就是虚荣心。 人对自身判断有一种不确定性,我们时常需要在他人的肯定中来获取自我认同。但赤裸裸的炫耀总是太露骨,容易引起抵触,而“凡学”正承载了这种虚荣心与表达欲的需求。“凡学”为这种炫耀披上了一层“低调”的外衣,看似不经意间流露的优越感拐弯抹角的话语中逐渐变得“合理化”,既满足了自己虚荣心的释放,也达到了隐形炫耀优越感的目的。这些人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艳羡。

然而这种虚荣心的来源,除却我们本身的人性弱点以外,还有环境的塑造。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常常会觉得在虚拟中对于自己的言行不需要负太大的责任。现实生活中,人们想要突破阶层提高自身社会地位,需要付出大量成本。但是,到了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尽情地塑造自己的上流社会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是通过堆砌人设成为凡尔赛大师,参与门槛极低。这就同理前段时间被大家群嘲的上海名媛拼单群一样,原本两三千的丽思卡尔顿我花几十块钱就能得到同等的艳羡与关注,那么不是一个非常高质量低成本的消费嘛

· 再回来说说这些观众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有些人觉得纯粹就是图一乐,看看这些小丑哗众取宠。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嘴上说着“鄙视”“不在乎”,但心里也是有些向往的。生活差距让他们无法触及到只有1%人拥有的奢华生活,这样的差距让他们羡慕又憎恶。他们觉得生活不公,所以对于这样的凡尔赛就是又爱又恨。不论发表的评论好坏,总归心中会多加一些关注。

所以凡学走红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它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心理需要。即便有很多人说这是非常带坏社会风气的,但我并不认同。我觉得凡尔赛文学背后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非常真实的,不应该被我们掩藏。如果这个国家的人都只能看到真善美,那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了。我们没有必要也做不到扼杀这种所谓的风气。凡学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例如白居易的“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翻译过来就是:朝廷封爷做二品官,爷啥事也不干,还每个月给爷几百上千两银子。唉,这是为啥呢。由此可见凡学是人们社会生活非常需要的一些消遣。也是心理上的互相补足。这些低级趣味可能被部分人所不齿,但是人各有选择,不应该直接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那么很多人又会问了,热衷于网上冲浪的青少年难道不会被歪曲价值观吗?确实网络现在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抵挡的,但教育是由多方构成的,家庭、学校、社交都会影响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群体都可以进行干预或引导。同时,我依然强调真实二字;我们应该让青少年看到真实的世界,给予足够全面的信息,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地教导政治正确。

现在,当我们再次回头看看开头那段凡学,对于文字背后的人、人性甚至是自己会不会有更多的理解了呢?凡尔赛并不是扭曲,恰恰是人们需要的一片膏药,给予我们不同方面的满足感。也许对我来说,刷刷凡尔赛也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体验吧~

PS:开头的例子来自知乎(zhukang

一份礼物

我设计的礼物是一对耳环,而收礼的人也是我自己。

这个灵感来源于我的耳洞,我在2020年八月狠下心去打了一对耳洞,而由于我是一个“臭美”的人,便迫不及待得开始换各类好看的耳钉。但事实上,在打耳洞的前三四个月都最好不要轻易换耳钉,尤其不能换过重的。每天要消毒、涂红霉素软膏。而我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导致到今天,我打完耳洞的第七个月,耳洞依然还在发炎。

所以我决定设计一款产品送给自己,一款轻便、款式好看、材质适合新打的耳洞的耳环/耳钉。这样就基本可以满足新同志的所有愿望啦~

此外,我在nice that网站上看到了一组我特别喜欢的设计,并选择乐其中一个“don’t stuff yourself”。

当我阅读作者Ikki写下的introduction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I think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entertain, to make something that is pleasing to the eye”  这句话给我提供了很强的灵感,因为我之前一直在思考这份礼物可能存在的社会价值、意义等等。但是我发现其实就做一个普普通通但能让人快乐的礼物,也是一个很好的idea。所以这个作品也是告诉我自己,don’t stuff 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