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这个标题我哭了,你们这么的优秀,还对凡尔赛文学保有好奇。而我,只能蜷缩在坐不直的兰博基尼里面,连哭都不敢太用力,因为底盘很低容易划伤车底。”
看到这里有没有感到“有被无语到”呢,其实这就是最近爆火的凡尔赛文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凡尔赛就是通过表面谦虚甚至卑微的语气,不经意间露出自己优渥的生活或者自身一些优点。凡学和我们常说的装还不一样,装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凡学是看起来怕别人知道,但其实生怕别人不知道,怕别人看懂,又希望别人看懂。
那究竟是什么促使了凡学的走红呢?在凡学的场景下分为两部分人,一是speaker,二便是audience;他们在面对凡尔赛时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 对于speaker来说,就显而易见的就是虚荣心。 人对自身判断有一种不确定性,我们时常需要在他人的肯定中来获取自我认同。但赤裸裸的炫耀总是太露骨,容易引起抵触,而“凡学”正承载了这种虚荣心与表达欲的需求。“凡学”为这种炫耀披上了一层“低调”的外衣,看似不经意间流露的优越感拐弯抹角的话语中逐渐变得“合理化”,既满足了自己虚荣心的释放,也达到了隐形炫耀优越感的目的。这些人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艳羡。
然而这种虚荣心的来源,除却我们本身的人性弱点以外,还有环境的塑造。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常常会觉得在虚拟中对于自己的言行不需要负太大的责任。现实生活中,人们想要突破阶层提高自身社会地位,需要付出大量成本。但是,到了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尽情地塑造自己的上流社会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是通过堆砌人设成为凡尔赛大师,参与门槛极低。这就同理前段时间被大家群嘲的上海名媛拼单群一样,原本两三千的丽思卡尔顿我花几十块钱就能得到同等的艳羡与关注,那么不是一个非常高质量低成本的消费嘛
· 再回来说说这些观众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有些人觉得纯粹就是图一乐,看看这些小丑哗众取宠。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嘴上说着“鄙视”“不在乎”,但心里也是有些向往的。生活差距让他们无法触及到只有1%人拥有的奢华生活,这样的差距让他们羡慕又憎恶。他们觉得生活不公,所以对于这样的凡尔赛就是又爱又恨。不论发表的评论好坏,总归心中会多加一些关注。
所以凡学走红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它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心理需要。即便有很多人说这是非常带坏社会风气的,但我并不认同。我觉得凡尔赛文学背后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非常真实的,不应该被我们掩藏。如果这个国家的人都只能看到真善美,那这也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了。我们没有必要也做不到扼杀这种所谓的风气。凡学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例如白居易的“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翻译过来就是:朝廷封爷做二品官,爷啥事也不干,还每个月给爷几百上千两银子。唉,这是为啥呢。由此可见凡学是人们社会生活非常需要的一些消遣。也是心理上的互相补足。这些低级趣味可能被部分人所不齿,但是人各有选择,不应该直接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那么很多人又会问了,热衷于网上冲浪的青少年难道不会被歪曲价值观吗?确实网络现在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抵挡的,但教育是由多方构成的,家庭、学校、社交都会影响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群体都可以进行干预或引导。同时,我依然强调真实二字;我们应该让青少年看到真实的世界,给予足够全面的信息,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地教导政治正确。
现在,当我们再次回头看看开头那段凡学,对于文字背后的人、人性甚至是自己会不会有更多的理解了呢?凡尔赛并不是扭曲,恰恰是人们需要的一片膏药,给予我们不同方面的满足感。也许对我来说,刷刷凡尔赛也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体验吧~
PS:开头的例子来自知乎(zhu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