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 NYU Bye NYC

我今天要离开纽约啦

最后一天里,忙活了几个小时搬家打包的事情,和OEO又meeting了一次,喝了最后一杯machimachi,坐了最后一次地铁,和Tracy一起在NYU bookstore给家人选小礼品,那一刻突然感到无限恍惚,没想到有一天开始带礼物回家的人竟然变成了自己

在纽约的朋友里,我的室友不用提,我们从头捆绑到尾,已经熟透了。Sherry和Jessica也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下被牵上了线,慢慢演变成好友。我们一起去波士顿,仨人努力压着声在萨默维尔的小房子里打斗地主,但里屋上网课的Angel还是会时常投诉我们的音量;最好玩的是小angel当时买错了外卖,买成了一条黑色蕾丝小内裤,这份小纪念品后来被我无意中卷在了Jessica的衣服里,也算是给她这个唯一的上海人留个念想吧!

除了亲爱的波士顿组合,还有一群人也是我纽约之行的重要人物,就是我intro to psychology课友们,Addie,Tracy和Cathy。我和Addie Cathy合体出镜最多的地方叫做老妈,NYU附近的一个麻辣香锅,可以说虽然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一直是忠实的考试好伙伴,也一起从学期初的积极认真慢慢摆大烂,靠着gpt4.0度日。Tracy是个小例外,我没想到她竟然已经大一了,我对她最开始的印象一直是那个每次都迟到五分钟的漂亮女生。直到后来我们在小红书上加了微信,靠着我的超级e人特质开始约饭聊天才熟络起来。

后来我 Addie Tracy还有一位新主角Kirk形成了一个新的小组合,这还得归功于一个大家都忘带伞的雨天,总之我把他们统统骗回了我家,做了我来纽约之后最最丰盛的一顿晚餐。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好好提一提我的朋友Kirk,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很晚才熟起来。但有时候Kirk分享给我的经历,和他脑子里的小点子,简直就像世界上的另外一个我,尤其在gapyear这件事上,这份精神共鸣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昨晚告别的时候本来没有很伤心,毕竟过去一年已经对离别这件事适应了很多,但是电梯门关上的那几秒情绪突然从四面八方涌来,我来不及再长篇大论,于是说出了我们临别前的最后一句话——千万不要忘记我呀!

我和很多人都抱怨过,这一个多月的生活太坎坷,从前面辛辛苦苦安家,适应疯狂的34st,到被教授针对歧视、去波士顿各种折腾、被房东骗被迫搬出conti,每件事都耗费了不少心力和精神健康,可以说比我同期的大部分同学都辛苦多了。不过抛开这些负面的不谈,我也在过程中学到了太多,比如美国公寓的租赁规则,境内游的注意事项之类的

于是这桩桩件件,我喜欢或不喜欢的事情,这些爱我的朋友们,编织成了这40多天的纽约行。这可能包括随处浓郁的麻味,ktown脏乱破的街道,地铁的闷热,也有豪华的bobst library,热闹的wsq,ac楼下的河边步道。总之呢,这是一个不太连贯,但是幸福的夏日

能在这座充满生机的、多元的城市里见证它的繁华,其实是我的幸运。纽约大概不会记得我这位过客,但我会永远记得第一天走进46B的澎湃,和离开midtown的惆怅

离别集

距离回国的航班正好还有48小时,现在在bobst library的5层,可能是最后一次享受这把一万块的椅子了,所以我想在博客里留下点什么,给我这四十多天的session写个落幕曲

我有时候是比较容易多愁善感的,这半个月沉浸在要离开的失落中,直到日子越来越逼近,心里反倒平静下来。连着五六天,ac的小公寓都很热闹,每天都有朋友来陪陪我,我们一起做饭,在家里闹腾,跳舞,在码头吹风;我和kirk去了两次nyu的校医院,高级的有点超出我认知范围。虽然我老是嫌弃中城东的位置不够好,但它住着确实很安逸,像是在喧闹城市里独独辟开一个小角落,可惜它马上就不属于我了,因为在纽约的最后一个整天,我要用来给回国的朋友搬家,虽然只是个监工,但似乎也可以料想到是份苦差事

我在最后几天里复燃了购物欲,2nd狠狠消费了几把,淘到了250的mm6毛衣,33的aw衬衫裙,两件9刀的漂亮衣服,至于上一次这么没边的刷卡是什么时候呢?是七月中旬,我在260的diesel sample sale

于是思绪拉回7月,我想到第一天在纽约的无措,在电话里哭诉着,和家人抱怨中城的脏乱差。再追溯回年初,办i20、签证、去出国中心体检,交学费、选课,桩桩件件都是自己摸黑一步步走过来,我忘不了6点多就爬起来去美国大使馆排队,拿到蓝单时候的雀跃,还有在海关总署第一次自己去做体检

7月2号那天,破天荒的,全家都来送我去机场,那一刻仿佛我真的像所有留学生一样,踏上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头的征程。陌生的文化,规则,社会环境还是让前几天变得度日如年,甚至有点不敢出门。许多许多,我在另一篇博客已经提到过,所以在此我要说些不一样的。我其实在纽约感受到了很多爱,往大了说,这个社会文化对我大部分时间是相当友好的,我喜欢每天和conti的胖胖保安打招呼,喜欢uber司机偶尔的热情搭话;往小了说,在nyu summer的同学们对我都很好,大家经常夸我漂亮,我们一起上下学,一起抄作业、考试,在图书馆大聊特聊。我终于跳出了北京常年笼罩住我的阴影,迎接了一个全新的,作为nyu temporal student的身份,肆意的享受生活

我在一个全新的城市扎根生活,其中辛苦远超我原来的想像,nyu的夏校自由度和大学没什么两样,更何况我又不住宿,唯一的11点宵禁都管不到我,但自由也意味着无数的状况和责任,一个人在外没有什么依靠和退路,所以所有我不会的,我害怕,都被迫要学着处理,我又是个很要强的人,不想常常对着外人叫苦,于是继续对外粉饰太平,其实隔三差五就在小卧室里偷偷emo

细说起来,这一个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可能是地铁真的很热,可是上课的教室又很冷,所以我每次只能里面吊带外面毛衣。50兰和machimachi都很好喝,就在continental边上,这么贵我也就认了。我每三天就要去一趟target和hmart,先买小熊软糖、橙汁,再去买美国版老坛酸菜泡面,和做饭的食材。34st地铁站其实在33rd st就能上,这是我上了半个多月课才发现的,当时真觉得自己是个猪脑子。每周二周四来上课,都会先去买一杯星巴克的抹茶拿铁和sausage chedder egg sandwich,我想我回国之后再也不会想去喝星巴克了。psychology的prof每天激情四射,讲课恨不得把教室给掀了,我前面坐了一个蓝衣服中国男,我很烦他。还有什么呢,还有report new york的同学们其实很nice,audrey会夸我的裙子很好看,amen的头发很搞笑。转到photojournalism之后,小大卫对我们也很友善,还有那几个长得特别潦草的本科生,拍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的。

回忆太多太多了,每天都被一万种新事物刺激着神经,我爱这座疯狂的城市,即便这一个月过的几乎比所有人都坎坷;不过无论当时多难,教授的事觉得天要塌了,房子的事以为要流落街头了,这些最终都过去了,我也要离开。

于是我和课友们在图书馆一一告别,和我最爱的nyu starbucks告别,和kimball hall告别,我深知很多人与物大概此生都不会再见,所以很是惆怅,亲爱的夏日结束了,这么悄无声息的,掐断了我drama的,幸福的,纽约之旅。

kirk and amber

真的很讨厌老天的这种玩笑,老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让我遇到特别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在kirk身上看到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对我来说是相当震撼的,他保留了teen的天真烂漫,又具备相当强悍的能力和思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迅速熟络的原因,大家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一部分的自己

尤其当他给我讲他的家庭故事的时候,我简直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我会经历的生活。破碎的家庭,顽强的个人,飘零而精彩的路途,我太开心能遇到这么理解我的朋友,精神上的共鸣真是需要运气,我们交流的顺畅程度真的只有过去和刘雨梵在一块的时候可以媲美了

真的很为他感到开心,为我们这种untraditional students感到欣慰,总能在固化的社会模式下撕开一份自己的天地。

特别感谢他给我介绍了GS,还帮我写了和OEO argue的邮件,我终于感觉和朋友的交往是一种交互关系,而不是单向付出;我在这边的室友和别的一些朋友实在太让人心累,短暂的精神休息实在太太宝贵

也许我们的生命线只会重叠这么一两周的时间,想想确实有点可惜,但我很高兴我欣赏的人,和我自己,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这一切至少证明,我在世上还是有很多同类,很多继续热爱世界的动力,谢谢亲爱的纽约,给我带来这么多惊喜

我们一起在图书馆长谈,在downstein刷他的mp然后从雨天狼狈逃回ac,去ktown吃韩餐,从hmart买菜回来一起研究做饭,希望这些幸福的时刻可以在记忆里储存久一点,都是我自由灵魂的证明。

Bobst的5层生活

为了逃避学习psycho,我又来写blog了

还有7天回国,5天final结课;住在American copper真是不方便的要死,每天光打车就高达40刀,我的钱包越来越瘪了,在纽约呼吸一秒都是付费的,真上大学的话肯定是天价消费。

今天psychology的教授又偷懒了,让我们看recording class,所以我赖床到十点半才起来化妆漱洗,先去了conti买换衣服拿伞,然后去我心心念念的machimachi买了杯抹茶,在西府小吃来了碗经典调调面,才跑来bobst library学习

今天估计要在这边呆到晚上了,因为photojournalism的作业也还没上传,photo story也不知道咋办,总不能再去看一次Hamilton,好在pass/fail grade肯定是能过的。我今天收到bias office办公室的邮件,说judith schoolman的行为不能被定性为discrimination,我打算继续和他们email这个事,挺让我无语的。

为什么title是bobst的5层呢,因为我觉得这个地方承载了我一种安稳的状态,只要进到五层这个空间,就可以暂时的和学术以外的烦心事隔绝开,不管是房子、教授事件,还是生活里的琐事,在此刻都可以消弭。我在这里是轻松的,可以和朋友随便聊八卦,学习,或者干什么都行。更别说我本来就是个小小虚荣的人,在高等学府的高级图书馆里,就算干坐着,也有小小的心理满足感。

这一万多人民币一把的椅子终归享受不了几天了,再来纽约会是什么年月呢?期待早一点吧!小大人amber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加入大学生活了!

drama queen in NYC/一个月小记

亲爱的小乖,个人网站终于打开了

你来纽约已经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发生了很多离奇的事情,好在你基本都克服了,还有12天就要回国了,你现在很舍不得这个城市,也对回国之后的生活感到彷徨

打不开个人网站的这段时间里,你其实在pages里写了很多东西,但是又懒得导过来,毕竟心境时刻都在变,不过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这一个月都发生了什么:

7月2号这天,你和Angel从首都T2出发,经过仁川机场,抵达JFK terminal1,此时的你很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打uber,在携程约的接机迟迟不来,你们在passenger pick up C等了一个小时,中途还差点被带上黑车,后来你们发现机场有小黄出租车,于是两个人大包小包的上去,一路开到the continental。这天晚上你们进屋,夜色非常美,可是屋子空空的,什么家具也没有,你进了卧室,想起来在Amazon上买的被子应该到了,结果下楼取快递,doorman说backroom已经lock了,只能明天早上再来,于是你搬了两箱前房东的水上楼,决定暂时将就一晚。

后来几天,你去nyu card center拿卡,这一刻你终于感觉自己有了一份身份的证明,把卡挂在脖子上甩来甩去,不幸的是这是你第一天到纽约,Washington square park的坏黑人骗走了你10美金,很勇敢的是你们第一天就尝试了坐地铁,在8street station的时候Angel当时很紧张,紧紧拽着你,生怕掉下站台。然后你们一起去打卡target,Sephora,hmart,发现这附近可真方便,想买到什么都有,在target买到电饭煲那天,纽约下了一场雨,你们都被淋湿了,回到家洗了个澡,决定好好休息一会,没想到一觉睡到晚上九点,错过了和kira姐姐的约会。后来你和初中同学们一起去看了Hamilton,欣赏了十点的timesquare,还十分大胆的选择在深夜坐地铁回家,这是你第一次切身体会纽约的夜晚。

那时候你每天凌晨三点就醒了,因为时差倒不过来,你陪着Angel查了ap的分数,其实你打心底里觉得她考的好好,但是她一直因为有一门没有满分而很懊恼。后来的日子按照流程,你开始去学校上学,认识了Sherry,她性格和你很投缘,你们三个开始一起玩。记得你第一天上课很紧张,因为psychology讲的很难,你被ego和superego搞得很晕,那天有些自卑,下午还得马不停蹄的赶去bobst上report new york,这两门课都不是你最喜欢的,我知道你一直想上special makeup,但是你爸爸不太同意。

所以这段时间你恐慌又开始觉得开心,远离了父母的生活是如此自由,尤其还手拿着信用卡。你越来越厉害了,可以一个人坐地铁,不害怕路上的流浪汉,很熟练的和陌生人沟通,把小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你还开始频繁出入hmart,自己做饭,甚至偶尔招待一下朋友们。这座城市仿佛有了你的一席之地,conti也有了家的感觉,此时此刻你真的认为自己是归属于46B这个漂亮的房子。

这种趋势在7.13号被打破,Report newyork的教授Ms. schoolman在几次做出歧视性行为之后,以英语不好为由,要求你们退课。你从没遇到过这种事,在国内教育环境的浸泡让你不知道这是否能被界定为教师的过错,愤怒委屈和无助的交织下你发表了一篇小红书,也不出所料的流量爆炸了,你得到了很多人的建议指导,也掺杂着指责谩骂。你和Angel跑了一条街的办公室,打了无数电话,却始终求助无门,最后只能发了一篇邮件给precollege program。然而在等待了一整个周末之后,他们并没有如期给你回复,石沉大海有些让人绝望,于是你一篇3000字的邮件直接发给了nyu dean,nyu journalism,nyu precollege,nyu equality&bias office。这次你终于得到了回复,precollege在两次online meeting之后给你和Angel调课调到了photojournalism,bias office也开始受理歧视方面的问题。

这件事处理完终于让你松了一口气,你又开始回归原本的生活状态,出门上课、做饭吃饭、和好朋友们打卡了大都会、duanepark(好刺激的体验)、fifth ave……同时你还顺利渡过了midterm,在psychology的考试里拿到了48/50。出分的那天晚上你非常开心,也开始着手准备去Boston的行程,此时你已经结识了Angel的课友Jessica,于是你们四个人——Sherry,Angel,Jessica和你准备同行,一起去访校。

Jessica和Angel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房子,在萨默维尔,你在Airbnb上订了三个晚上,27号到30号,以及往返的机票。但是到了27号的中午,你的机票突然被取消了,此时火车票也全部售空,再三取舍下你决定和西西第二天早上去newark赶早航班。于是你起了一个大早,6点不到就从midtown出发,来到了new jersey的漂亮机场。在这里你发现美国境内航班的机票薄得像纸一样,还有警犬给人安检,非常新奇,不过因为没有免费托运行李额,你们大包小包的样子很狼狈。在机场买早餐的时候,还没点上单,幸亏有个心善的姐姐帮做翻译

Boston有意思也没意思,因为是和纽约风格完全不同的城市,有点村村的,景色倒确实很美剧。你们四个人去了Boston college,brown,risd,wellesley,Harvard,本来还想去看一下mit,可惜下雨只好打道回府。这些学校都和nyu不一样,有广袤的草坪,很学术氛围的campus,符合你从小追求的,干净明亮的要求。你在每一个学校的bookstore/coop里都买了些小纪念品,不得不说大学真的很会赚钱,小物件都买出天价。最后一天的时候你和西西去了Newbury购物,也是在这里第二场drama开始了。conti的主卧姐姐来纽约放她的东西,发现了很多端倪,最终意识到是段玟沛背着主次卧把整套房子转租给了你们,同时还骗了主次卧非常多差价房租。不出意外主卧姐姐非常生气,于是你连逛街的心情都没有,很忐忑的踏上回家的旅途。这其中还在Boston Logan airport延误了一个多小时,Newark回家的路上堵了两个小时,凌晨两点回到房子,在客厅倒头大睡,第二天起来匆匆忙忙把东西搬出主卧,等待迎接晚上的审判,此时你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万种可能性,甚至觉得自己马上要加入nyc homeless的大家庭。

令人意外的是,主卧出奇的好说话,你们信息一对才发现所有人都被她骗了,包括了前房东、主次卧、还有你们两个可怜的小女孩。心中又一件大事落地,你心里却还是很不安,于是失眠到后半夜,又起来和dwp吵架,但也是因为客厅的充气床太难受了,你几乎是睁着眼到天明,死撑着去上课。

现在你住到了另一个朋友家里,他今天回国了,这段故事这和你近半个月的纽约感情副本息息相关,但在public version里就不赘述了。一切好像又安定了下来,你在conti和ac中间两头跑,每天和好朋友们腻歪在一起,开始发愁自己的作业做的不够好,回归了最平常的学生状态。

————————————————————————————————

2023年已经过了一多半,好像从14岁开始生活就越来越倍速了。想来当初的小姑娘也没有想到她现在能独自在异国他乡过的游刃有余。三年过的这样快,却又发生了这么这么多事情,直到现在我都常常觉得有些不真实,不过现实世界总是不会允许太多反应时间,所以常常还没有抓住当下,幸福就悄然流逝了

一个人的生活,自由而疲惫。在纽约的自由感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尽管这个城市节奏很快,但是大家互不干扰,互相尊重和欣赏。如此多元的文化背景,生机蓬勃的城市,我真的不想离开,每一天都有很多惊喜和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甚至union square暴乱我都觉得很有意思,生活里的不确定性就这么真实的发生在我眼前,而不是闷在角落腐烂发臭。

回到北京,意味着又回到按部就班的生活,回到已经变得陌生的学校,也许我确实像Angel说的那样太悲观了,可事实就是这样,我还得回去忍受两个半小时的通勤

不过我确实越来越明白一件事,就是没什么人真的在乎我,生活的体验者和负责人只有自己,我越来越对傻逼们给我的comments无感,其实kira宽慰我的话很对,能成为别人的饭后谈资,证明我还挺有魅力的。我对清纯可爱三观正的小女生人设有点厌倦了,傻逼的父权体系让我习惯了扮演好女孩讨好男人,从接下来的每一天开始,我要学会好好地爱自己,先让我开心起来

谈论起过去几年的经历,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怨气冲天,那么多事情,根本不是我的责任,不是我的过错,却要我不停地背这个锅,我对家庭深层的怨怼时不时就会影响整个人的状态,尤其有点感情不顺、学业不利再加持一下,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不断起伏,更别提这一个月这么坎坷的经历,精神健康都快到临界点了

我确实不太喜欢现在的状态,说到底,我老是想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又或者说我什么都想要。我把爱看的太重了,期待的还是一份完美的爱,这种追求逐渐形成执念,我这几年栽的跟头或多或少都和爱挂钩,不管男女之情还是家庭关系。这件事真是让我越来越困扰,我明知道该安心调整等待,又无法拒绝短期诱惑,分不开性和爱,也看不懂自己扮演的角色。也怪不得我喜欢给自己立洒脱人设,毕竟缺啥补啥,对我这种瞻前顾后,喜欢玩藕断丝连的人,再不精神胜利一下,就只能直面自己的愚蠢了。

不过呢,过去的事就让他们先止步于此吧,算账的事得等到我有能力了再说,这一个月的crazy nyc experience真是刺激又让人头大,我需要好好歇歇,把精力重新聚焦到我的课业上。下次写博客我得好好构思一下,写短一点,避免每次都写到后面累了,又草草收尾。

故事还是未完待续,我的纽约之行还有10天,我要好好享受和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每一天,享受纽约的日出日落,白嫖NYU的一切公共设施。等我休息好了,这一次,我要夺回属于我的一切~~~

亲爱的小amber,最近辛苦你了

转学到国际学校后 我变得更好了吗

前两天刚刚回校参加了毕业典礼,虽然不是我毕业,但时隔三年,再次踏进orientation week的场地,心里百感交集,于是也想在此记录一下我转学到探月后许多心路历程。

【前情提要】

我初中就读于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是比较严格的一所公立学校,在朝阳这个教育综合水平较弱的地方,这已经是世人眼中上佳之选。起初我也是满怀期待的踏进这里的大门,但在初二伊始,我发现公立的教育模式和我心中所向,以及过去十几年的家教逐渐背道而驰,日复一日的考试、练习、排名对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枷锁,来自老师同学和大环境的pua让我倍感窒息,自由离我越来越远。那时候的我还没有现在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我只知道,我在这里不舒服,也不开心。

很明显,我的父母也观察到我日益走低的状态,于是我父亲介绍了当时依旧青涩的ty学院,当时还是刚刚孵化出来的教育项目,逐渐演变成一所创新高中。2019年的12月,ty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楼里,学生们穿着自己的私服,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却安静的四散在教学楼的各处。这是一种割裂感,在我从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应该被统一的,染发美妆是坏学生的独有标签,然而他们现在就这么出现在我面前,安静而友好,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学校”的第二种可能性。

【入学后的二三事】

2020年入学,说是三年,其实是两年,因为22-23学年我选择了gapyear,这个决定也和ty对我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此不多陈述,有机会开篇另讲。

九年级(初三)——入学第一年,是我最狂放、混沌,也是变化最大的一年,我相信对我的很多同学也是一样的。我不再需要穿校服,可以随便的打扮自己,可以谈恋爱,可以和老师平等对话,得到我本就该有的尊重。同时,时间安排上,我也自由了非常多,一是因为开启了住宿生活,不再时刻被父母牵制;二是因为我们学校的课程设计很像大学,是选课制的,所以我一天真正在上课的时间基本只有5-7个小时,剩下时间基本全部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自由支配。于是我开始尝试所有我从前被勒令禁止的事情,比如半年染了4次头发,变着法的研究怎么打扮自己,称之为“新世界的大门”真的毫不夸张,我竟然可以公然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问题,自由的表达观点而不被各种处分批评威胁。而且因为学校仅仅开办了三年,四个年级也就一百来号人,大家互相认识,互相扶持,每个月都会有家校、学生共同筹办的各类活动;可以说那是我最最热爱上学的一段时间,我从来不知道学校也可以是这样,充满自由、爱和鼓励。

到了十年级(高一),我们都长大了一岁,我依然延续着从前的爱好,也就是打扮自己,但却不再沉溺其中,最报复性享乐的时刻已经过去,我开始正儿八经计划自己的未来,关于大学,关于更远的以后,这里我要夸夸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以及对学生的关怀制度。我约见了好几位擅长不同领域的老师,征询他们的意见,同时,有了我personal coach(一位专门辅导我个人成长、情绪关怀的老师)不断的鼓励和资源分享,我慢慢找到了一些方向感,比如我所擅长并感兴趣的,社会科学、新闻传媒、艺术设计,并在这些方向开始深入探索,我在十年级选了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服装设计等等的基础课程,有了不错的学习成果,并且顺利通过了十年级的学年答辩。但由于policy的原因,学校遇上了一些困难,我们面临着生死难题,这就导致学校氛围很低迷,我也收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因为covid restriction,颓废情绪走向顶峰,十分厌学。综合了很多因素,再加上我父母和老师们的支持,我选择在高一结束之后gapyear,即是休息,也是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做做准备,从校园场景外的生活中获得新的思考与能力。

【成长与变化】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终于到了重头戏部分,这三年里我感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跃进,所以总结了几个比较主要的点:思辨能力的进步、自信、眼界提升、对亲密、人际关系的新见解、自立、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所有提到的都仅针对我个人,是我拿现在的自己和三年前的自己比较,而非和其他同学or同龄人,请不要误解拉踩,谢谢~

1)思辨能力的进步

这一点上也要归功于我的父母,两位多年来一直在培养我的逻辑思考与表达能力,而探月学院的社科学部又非常强,在这样的联合下,我的思辨能力就突出了很多,常常可以很迅速的抓到 一场讨论、一个课题里的重点/薄弱之处,再将其具象化,以语言文字形式陈述清楚。尤其因为学术环境更加自由广泛,我的思想也可以变得更加活络而新颖,对很多社会问题看的更明白,塑造了一套我自认还挺健康的三观,连带着的好处当然也是学术能力更上一层楼

2)自信

鉴于我前面就提到,ty是一个充满鼓励的地方,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大方的展示自己,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我,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完全帮助我摒弃了过去那个社恐自卑的amber,我变得勇敢自信,敢于和许多世俗指责抗衡,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处理问题。当别人夸赞我的时候,我不会再下意识的否定自己,过分谦虚,而是大大方方的说一句谢谢,坦然接受这份好意。我现在非常喜欢自己,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提供能量了

3)眼界提升

我觉得这其实是占比非常大的一点,来到ty打开了我对于世界,对于自己的可能性。我的个性被鼓励,拥有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好资源,意识到大学、职业选择并不是我高中努力的终点。从此我的生活不再是五年中考三年模拟,而是关心社会问题,和同学们共同解决真实场景下的问题与困境,要为了做好一个项目奔走很久 ,自己去约见老师、写邮件,去联系供货商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协调好一个小团队里的关系。我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并且为迎接他时刻接受训练。即便ty的课程体系也有很多被我们吐槽的不足之处,但至少他为我开了一扇门

4)对亲密+人际关系的新见解

我谈过两段恋爱,一次校内一次校外,说实话,没有了学校的禁止和监控,我意外的发现一切都是如此顺利,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学校里公费约会,甚至还时常得到老师们的祝福和调侃,这也让我不再向从前那样容易冲动极端,因为青春期时总喜欢和权威作对,把自己代入苦情戏主角一定要搞得很抓马,现在没有了权威,我原来那些叛逆的劲儿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于是慢慢的就能更加理智平和的对待恋爱关系,我觉得染发化妆这些事情也是同理。当我尝试过之后,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隔三差五的做头发会让它变得干枯稀少,天天化妆累不说还会一直长痘痘,过了刚开始的新鲜劲,很快就恢复正常值了。反倒如果有各种限制,心生怨怼不说,还会老想冒险尝试,最后又不停的报复性补偿回来,有些得不偿失。

言归正传,我对待亲密关系变得成熟了许多,权衡感情的标准不再是什么长得帅对我好啦,而更多偏向于这是不是一段对双方都正向健康的关系,一旦失衡,虽然伤心,但也能尽量理智去止损。而对于家人和人际关系,也更加包容体谅,我从前对我父母颇有不满,但和老师建立了信任关系之后,从他们的视角上给予了我许多新见解,同时因为在学校里必须要自己面对很多事情,也逐渐意识到个中难处

5)自立

国际学校意味着可能性变得很多,我们的路不是像高考这样的唯一途径,申请大学是个相对复杂的活,每个人的每个步骤都不太一样,所以我需要承担很多自己选择带来的责任和后果,因为从住宿生活、交友恋爱到选课、大学与专业选择,每一步都需要好好斟酌,做出决定。别人可以提供辅助,但是真正需要负责、承担代价的是自己和背后的家庭。我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日程,做好学业上的任务和路径选择,我一开始还蛮不适应的,公立学校就像包办婚姻,虽然不自由,但 事事安排好不用操心;而留学这条路就像自由恋爱,相知相爱每一步都要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

6)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这是听起来有点抽象的一条,但其实就如字面意思,我拥有了自我,不再是一个学生、女儿或者乖巧的小姑娘,我是鲜活的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愿望,对未来的期许,不必遮遮掩掩或者受人嘲笑。我的生活轨迹不被父母掌控,不被社会规训。这并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过去和未来一路我依然非常需要家庭和导师们的劝诫指导,但我的成长之路逐渐有了意义和清晰的目标,我知道这是我喜欢的,我想要的;我可以决定我成为什么样子,而不是随波逐流,讲什么一切自有天意。

所以回到我的标题,来到国际学校后,我变得更好了吗?也许这个回答要在很多很多年后才能彻底应验,而现在我敢肯定的是,我更加自由肆意,更加幸福了。

5月 | 江浙沪小记

来看看最近我的生活记录

法老的ghost face又火了一波,三年前我在上海,站在speaklow的门口,耳机里就放着它。重制版里的乌鲁木齐路被和谐了,不知道能不能抹去去年被抬走的路牌,如今回到阔别半年的胶州路,街上的核酸亭被撤走了,门口没有人查码,一切如初,大家依然在努力生活。sura的韩国老板很喜欢我,拉着我又拍视频又聊天,上海还是我喜欢的样子,即便有些精致小气的范儿,但大部分时候人们还是对我蛮热情的,时常收到友好的夸赞和搭讪。

今年的生日是一个绝佳契机,因为此前我正被很多事所困扰着,正巧今天和朋友聊到很久没碰apex了,因为去年年底时把它完全当成了自己的电子麻药,如今生活走回正轨,对于虚拟世界的依赖也就随之消退了不少。8号的晚上我在自己的备忘录写了一小段话,复制在这“Birthday is, to be reborn from the past and embrace new life”,这句带着期冀的话很快在我的南方旅程2.0中得到了应验,我解锁了一个新领域,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拍摄

辗转三个城市,十天拍了八套服装,其中有个人摄影爱好者,新成立急需样片的写真工作室,也有很发展的很成熟档期很满的旅拍工作室。其实过程中照片的质量和报酬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我很享受每次做妆造,出外景,和摄影师吵吵闹闹,在路上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这半个月里我越发觉得机缘是一件如此奇妙的事,在你自己状态回升的时候就能主动找上门来,每一天拍摄都很累,但于我而言,这是和我不熟悉的社会切面的“珍贵互动机会”,透过每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看到后面庞大的关系结构和成长经历

我在无锡的摄影师是个很可爱的95后男生,称他为阿尚吧,起初对他印象特别好是因为他开了小车车来接我,这样帮我节省了不少来回路费,聊天得知他为了追求个人梦想,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在小城市挣扎奋斗了几年逐渐步入正轨,现在又想找新的城市进一步发展。这是唯一一个旅途中没有惊讶于我年龄小的人,我对此感到还蛮意外的,在我们一个下午的合作里和仅有的半个小时对话中,我对他的生命力和执行力非常佩服;出生在国内一个四五线城市,家里并没有过硬的资源背景,却愿意支持他走自己想要的道路,本人也一直在迭代更新,不拘泥于一份看起来收入比较稳定的工作,不断给自己创造新事物,即便对我这种小朋友依然耐心请教,对更大的世界保持着一份不会泯灭的好奇心。认识阿尚真的是我旅途中的一个大惊喜,因为抛开以上这些先不谈,他的技术也挺过硬的(除了一个男摄共同缺点就是不太会修图)。我的生活之所以可以这么潇洒肆意,90%要归功于我家庭的经济和思想支持,然而对于他来讲,没有世俗认可的优秀出身,依然坚持做着喜欢的事情,有稳定的爱人,自驾跑遍大江南北;我想我的父亲在事业上投入了这么多精力,去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也许就是希望看到这样自由快活的灵魂越来越多吧

在上海的约拍摄影也是一位男士,已经是事业小有成就了,大约三十多岁的年龄。我很喜欢这个人拍的片子,但是他的性格和我并不投缘,Steven是一个有点爹味的人,尤其冲着我这种看起来没什么阅历的小姑娘,上海小精英的毛病立马扑面而来,我对此反感但并不讨厌。他说的最多的一类话就是“只有你们女孩会喜欢吧”“我们男人…”,时不时教育一下我,为我的人生路径提出一些老前辈式关怀。我们一起拍摄了两天,一共三套衣服三种风格,他的选景能力是很不错的,很符合我“有城市风格又要有内涵好看”的乱七八糟期待,对我的表现力也深有挖掘,在此认真感谢他。However,他身上有很多中国中年男性的经典特征,这反倒是我不讨厌他的原因,因为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又能慢慢理解网络上很多男女对立和平权问题的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构成的,所以是一个亲身学习的好时机。比如他对于女性的期待就应该是“柔弱,依靠男性,作”,这个人对北京姑娘的刻板印象和潜在的鄙夷非常重,问我们是不是那种出门要先喝二两白酒骂个街的人豪放女人,(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我深感震惊和不解),后来他问我的祖籍是哪里,我回答浙江,于是最终他赋予我性格的解释是——还是因为你是南方人罢了。我觉得他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有点自以为是,思想固化,大男子主义的中产阶级男。但他一定一无是处吗?由于他对女性的期待低要求少,所以他也确实对妻子,以及其他女性在行为上会“更好”一点,比如主动买单请客,多加慰问和关照。尽管我也算半个女权主义者,但我最近常想,归根结底人都是个体,以个人利益优先,这也通常可以解释一部分为什么网上的嘴炮打的这么激烈,因为所有人都想占便宜而少付代价。

关于南京的这部分,我想放到下一篇写,因为这不再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他们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工作室,从老板到客服、化妆师、摄影师、摄影助理等等都很有说头,今天因为生病体力不济,没法一下集中记录这么多。

最近正值520,一年前我在干什么呢?我好像还沉溺在自己编织的美好爱情梦里,还在摇摆不定。现在我独自走过了13座城市,一个人住店,一个人坐火车,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病,我见了过去的朋友,新认识的网友,知名的企业家艺术家或者在城市默默打拼的上班族。我爸爸在十年前说过,希望我成为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那我想这一年过去,应该起码增加了一千种吧,所谓世间百态,我也多见识了许多。

这样的生活肯定是会孤独的,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很多次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常常分享到朋友圈,因为没有特定的人要分享,所以希望每一个认识我的人都能看到更立体的小amber

Birthday for 17

Birthday record

今天是我17岁的生日

tavola beijing

——

这是我憧憬已久的一天,作为一年一度可以成为话题中心的日子,它标志着我离成人仅有一步之遥。三年前的5月8号,我坐在三亚的海边,那是我14岁的生日,当时我刚刚申请完探月,感慨自己终于可以拥抱自由,对高中生活充满着期待;三年后的今天,我坐在卧室里的飘窗,回看跌宕的青春期,打开电脑记录下此刻的心绪,依旧满怀着对未来的盼望。

我骨子里是个很爱美的人,所以在我大概13岁的时候,我慢慢会挽起校服的裤腿,买一些发卡发夹,在老师看不见的地方偷偷拉开校服外套的拉链,然而这在公立学校里就像一个灰色地带,较真的老师会拿着这些事百般为难我;因为家庭教育,我也一直对内卷鸡娃这些事情嗤之以鼻,认为休息时间就应该拿来玩,所以在2019年的五一假期,我直接和家人一起飞到韩国首尔爽玩了四五天。但就因为这一个举动,我直接在课堂上遭到了我当时的数学老师,刘爽,毫不留情的奚落;即便对那时记忆已经感到模糊,我依然忘不掉她站在我桌子的右侧,甩了一沓卷子在我桌面上,然后质问我“沈浥尘,你是觉得自己成绩很好了?”。我并不是胸襟多宽广的人,所以对这个老师记恨到现在,然而她只是整个公立教育的缩影,从那个时刻开始我终于对这个从小努力的赛道感到质疑,它并不适合我,我该追求一个更自由快乐,让我感到信任的地方。

所以我转学去了探月,有点报复性的追求漂亮。当时我们在塑料三厂的校区,教学楼门口有个快递货架,上面每一天都堆满了我买的东西;甚至有一天放假回来,我的快递是用一个大推车给抬回宿舍的。所谓物极必反,那时候我确实有点用力过猛了,但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叛逆期,所以我屏蔽掉身边人的建议,选择我行我素。但在探月这种地方,我再放纵也比不上我那些学姐学长一点儿,老师的态度,学校的权威,在他们眼里常常视若无物,这才是让我极其震惊又很喜欢探月的一件事,大家在一些底线共识的前提下,可以完全保持自己的棱角。

这样无序又有序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就是我九年级这一年,我身边换了一波好朋友,结束了一段我现在都没眼看的恋爱,终于慢慢平静下来,把重心转移回了学业和未来这方向,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此时开始探月就在我心中走了下坡路,学校里突然涌进来一大波我不认识的人,抢占了中庭我最喜欢的大沙发,它一下真的变成了个学校,多了一堆制度,而不再是我习惯了的一个大社区。坦率的来说,如果探月只剩下他的学校属性,在教学这方面就很快暴露了劣势,所以我慢慢萌生了想走的念头,好在我当时的室友们都很好,我们和连体人一样粘在一起,现在想想10年级上学期还真是我这几年最最开心的几个月。

时间回到了2022年,有了前男友还有室友们的陪伴,即便探月的动荡很大,社会氛围也趋向低迷,我依然顺利的走了过来,迎接我的gap year。我感到非常兴奋,觉得自己可以大展拳脚了,我的前男友嘱咐我不要期待太高,我还觉得他在扫我的兴。可惜事实如此,就像我前面几篇朋友圈提到的,家庭的各种突发情况把我搞得晕头转向的,在疫情防控的笼罩下,我无法自主选择任何事,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就不在此赘述了,毕竟生日的氛围应该是正向的。

总之,16岁这一年有点先甜后苦的意味,有学业上的困境,热恋,失恋,朋友的离开,亲人离世,巨大的观念冲突,对社会的信仰崩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情景教育中,我也成长了非常多。我的独立能力有点超级大飞跃的意思,在疫情的重重阻碍下,这一年我依然走过了13个城市,每一趟的目的都不同,大多都是自己一个人前往,孤身这件事不再困难,我学会了怎么跟餐厅的人摆脸色让他们快一点上菜,学会了跟小商贩砍价,还有给携程客服软硬兼施最后让他们赔了我三倍房费,我慢慢具备了“一人行走江湖”的能力,一个人吃饭、出门、学习、旅行、解弹窗、去医院、申请各种项目、认识新的人,可以说我又被点亮了很多新技能,这都是在学校中很少被训练,却在生活中很必备的。

所以在这里我必须要夸夸自己,我很坚强,也很厉害。除了一些特别emo的时间点,我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还算井井有条,没有留学中介、升学指导,也没有我父母的指点,我还是申请到了国外的学校和还算不错的夏校,连续三个月每天坐15站地铁到中关村学托福和sat,终于在留学这条路上慢慢摸到了正轨(这里我要骂一下探月的升学中心,低年级根本不上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件让我很骄傲的事,就是在打扮自己这件事上越来越娴熟高明了,我的审美又进步了很多,学会了新的化妆手法,虽然我的抖音经营的不如去年,但是小红书又涨了些粉丝,我觉得我很漂亮,并且有了这些加持,我也越来越自信了!从前我会刻意讨好一部分受众,但现在只专心迎合我自己,做我喜欢的小amb。

我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经常会致谢,感谢我的父母朋友,但此时此刻我只想感谢自己。很多我以为艰难的时刻,并不是靠朋友三言两语的安慰就能解决的,而是我自己一步一步迈出来,重拾面对问题的勇气。去年年底是我觉得最辛苦的时候,我还没从失恋中走出来,就要面对极端的家庭情况、学业压力和疫情岌岌可危的社会环境,我飞往江苏去考托福,却被弹窗困住,人生第一次满怀担忧地漂泊在外。所以为什么我要在这写下这么多呢?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朋友圈是个相当好的记忆载体;另一方面,我觉得仅仅一句happy birthday完全无法涵盖我成长时刻的分量,当我把时间线重新拉开,回味每一件事,才能真正理解是这点点滴滴塑造了眼前的我。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语言给我带来的冲击,环境引起的思考,将他们整合起来,才是对我的解释,也是对“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回答。

终于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于新的一年,有什么期待呢?我并不想去什么迎接更多的挑战,因为我比较懒,我希望我能找到inner peace,不再依赖别人对我的好意,而是多自己给自己创造价值;我希望我能在学业上有所突破,方向感更加明晰;我也希望我更漂亮,有更多的人喜欢我关注我,圆了我小网红的梦。但是说到底,其实我希望我能平缓开心的度过17岁,然后走向成年。这几年发生的事有点多了,我需要时间平静下来,认真学习、认真思考。

来自爸爸妈妈和自己买的花
漂亮照片儿
爸爸妈妈

Happy Birthday to myself.